美文网首页读书人物
苏轼的两种月

苏轼的两种月

作者: 黛玉的花锄 | 来源:发表于2017-07-08 21:03 被阅读0次

西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两首诗西江月是写于1080年,在黄州,水调歌头是写于1076年 在密州。

我们首先应该看到苏轼的开心的一面,然后在开看他不开心的一面,否则给人感觉苏轼总是一个不开心的人。其实在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诗文中我们能感受到苏轼是一个意气奋发的人。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这里的苏轼是一个即使人到中年,鬓微霜,又何妨。他的积极上进,他的豪情,他的雄姿英发,他的眉宇间的英气,以及他的春风得意,都尽收眼底。可是这两首诗,我们的感觉是苏轼不开心。‘

每个人都有不开心的时候,我今天不开心了,我吃一顿,我唱一首歌,我可以出去旅游散散心,我还可以约朋友聊天喝茶等等,可是苏轼不开心了他会干什么?他面对着明月当窗,他面对着案几上的茶酒,面对着自己的人生,开始思索,开始冥想。开始静静地看着夜景,开始一个人在屋宇内徘徊,开始听风响,开始品茗茶,开始喝烈酒。总而言之,我们看到的苏轼是一个人,在窗前或自言自语,或悲伤流涕,或者在桌前大书特书。

他对抗的是人生的悲凉,他对抗的是人生的太浅薄。

此时此刻,我在案头,静静的观望苏轼。就像昨天一样,我在烈日炎炎的日子里,观望苏轼的夜晚。

今天我换了一个地方,凉风袭来,还是夏天,但是今天的凉风让我的心格外清净。

我看着苏轼在一个夜晚,静静地思考着。

这两首诗都是作者在对着窗凝望明月。

我们先说第二首苏轼早先写的一首词。在1076年写的这首词。水调歌头。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首词作于中秋。苏轼从小与自己的弟弟苏辙一起长大。兄弟两的感情笃厚。

我刚才看了下别人的赏析,感觉有点怯场,毕竟是专家的角度去赏析,很专业,可是我只是一个爱好文学的人,不能像专业的搞文学研究的人那样专业,但是我尽量写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这首水调歌头真的耳熟能详,但是为了写西江月,我就拿来对比。

其实我从未用心的体会过水调歌头,只是把里面的很有名的一两句诗拿来放在嘴边。初中的时候一个同学问我你经常一个人不觉得孤独吗?我说高处不胜寒。还有离别的时候,想念家人的时候就会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但是从来没有认真的思考过这首词。现在我就重新的思考一下这首词。

我们知道毛诗序里这样说:“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我们看到苏轼在月下独酌。此时的苏轼对于月抱着一种积极的态度,积极的去向月靠近,向月发出自己的询问。开始把酒问青天。对于月抱着一种幻想,幻想着月中有宫阙,有美好的天堂。想去天堂里面,也许就不会再有悲伤和离别。可是苏轼在幻想中依然很严肃的告诉自己,其实高处不胜寒。在屋宇中手舞足蹈着,也一样在就像在天堂一样。其实作者这里的感情已经达到了高潮,一个人用肢体来表达感情的时候,就是感情达到了高潮,我们前面说心中有了感情就会说出来,或者叹出来,或者唱出来,最激动的时候就会舞出来。此时此刻的苏轼已经开始舞。‘

静静的月色下,苏轼长袖一挥,对月而舞,似有天真,似有朦胧,似有一些欢喜,又带着一些悲伤。但是词人能够自己想清楚自己的当下的处境,在下阙里面作者自己开导自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最后词人终于能完全的想明白,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提出了一种两地共时的想法,这个想法不知道慰藉了多少两地相互思念的灵魂。

此时的苏轼对于月亮时,还是一种劝导人们的大叔的形象,给人以谆谆告诫。

可是到西江月的时候,苏轼的心态就变了。明显的改变了。

一下子变得悲凉不堪,颓然丧气。似乎是什么都不如意。从此以后,开始怀疑人生。

世事一场大梦,也就是我们说的老话,人生如梦。人生能经历几个这样的秋天呢?本来觉得可以凭借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在这个世界上干出一番大事业,可是世事难料,被贬黄州。尤其是晚上的时候,越想越睡不着。孤独寂寞随之而来。苏轼在床上听到风在回廊里呼啸着,睡不着,辗转反侧,思前想后,诗人总是睡眠不好,忧国忧民,难以安然入睡。还不如点灯起床,或者趁着月光起来。看看窗外。

其实现在我们在中秋节很少看到月亮,也很少有人特意在中秋夜赏月。高楼林立,一片完整的天空没有,月亮总是在楼宇的背后面羞答答的躲藏着。

可是苏轼的西江月中的月并不是明月。而是穿梭在云朵中的月。与水调歌头的转朱阁低绮户中的月是两种月。一种是照彻夜空,月移花影上栏杆。而另一种却不能完全的被人们观望,只在云层里面躲躲藏藏。这就是两种心态。

我想牵强附会的说这月光就是作者自己的身上的光芒。人们说屈原其可与日月同辉。而苏轼也一样可与日月同辉。

在水调歌头里面的苏轼,他的光芒还是四射,但是我怕感觉苏轼并不想成为一个光芒四射的人,反而想逃避这种光芒四射的感觉,他想去一个清净的地方,但是没有这样的地方,我们想到此时的苏轼已经久负盛名,早在初出川的时候已经崭露头角,而名声对于苏轼来说已经不算什么,他想要的是和大多数文人一样,要建功立业,为百姓做一些实在的事情。可是此时的王安石变法让苏轼的心伤透了。

而在西江月中,诗人似乎已经是门前冷落车马稀,酒逢知己千杯少。可是知己在哪里呢?酒贱常愁客少。作者的光辉似乎黯淡了。自己的政治见解不能得到施展。月明多被云妨。暗中暗含了这样的情思在里面。

作者在水调歌头里面还在思考自己的人生处境,是一种高处不胜寒的境界,没有人与他志同道合,只能在月下委婉的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此时的苏轼还在想将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国家与人民的身上,可是在西江月里面的时候,苏轼的心境竟然变得颓然不能自已。我竟悲伤的不能自已。是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施展的那种悲伤。此时的苏轼已经悲伤到极点,近乎颓废。

我又开始开始难过了,苏轼的翩翩起舞的影子已经在月下找不到了,我们只能看到一个贫病交加的人在月下静静的说了这样一句话,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人静的雨夜,我想起了他。

而此时的苏轼想起了谁,谁又能被苏轼想起。

我想苏轼的感情寄托系统已经崩塌了。

但是还是没有完全的崩塌,他还是凄然的北望。不知道诗人在北望什么。也许北望的是朝廷。这种解释最传统。我本来以为诗人已经失去了对国家的,对人民的一腔热血的抱负,可是我发现最后一句仍然是心系着自己的国家和人民。依然凄然的北望。只是这时候的苏轼已经不能再意气奋发了,不能再挥袖长舞,不能再一展宏图。只能退居他乡。

品一杯残酒,寂然于此生。

有一种遗憾,就是明明自己是正确的,却不能被人了解。

有一种误会,就是明明自己是信心满满,却别人打击抱负。

生活中还有许过的坎坷,没有看坎坷就不叫人生。

在苏轼的坎坷人生中,我们看到的心境在慢慢的变化,从心存幻想,到幻想破灭。从意气奋发,到心灰意冷。从名满天下,到无人问津。从到上天可揽月,到束手无策 。

我们眼睁睁的看着苏轼的心在流血,却只能体会他的心境。

只能体会他的处境,然后像一个遥远的穿越是空格知己,坐在苏轼的身旁,默默相对无言。或许谁也不能解救苏轼。苏轼在时光的夹道中不能自拔,但是我们还有幸读到苏轼的心声,听到他内心深处的汩汩泉水外流,我们欣然,我们欣慰。

我们更勇敢前行。因为有人曾经和我们一样,曾经痛苦,但不直言。曾经落寞,但不表白。只是借月来抒发情怀。这就是典型的中国人的品格。

相关文章

  • 苏轼的两种月

    西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

  • 听蒋勋说中国文学23:柳永和大众文学

    柳永是北宋时期能与苏轼相提并论的著名文人,不过柳永和苏轼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苏轼是那种“别人家的孩子”,...

  • 戏答佛印|苏轼

    苏轼诗词欣赏 苏轼[sushi]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东坡居士”,...

  • 前半生,苏轼;后半生,苏东坡

    前半生,苏轼;后半生,苏东坡。便是我对苏轼这位文人才子的最大感触。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 赞苏轼

    这次学校开展的“苏轼专题活动”让我对苏轼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苏轼(1037年1月8日一1101年8月24日),字...

  • 2018-01-29

    苏轼其人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

  • 苏轼行书《宝月帖》神采飞扬

    苏轼行书作品欣赏《宝月帖》两种,书于1065年(治平二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大人令致恳 为催了礼书 事冗...

  • 1月,苏轼月,离别月

    01 想背苏轼,由来已久。 大概是因为读书的时候被“大江东去浪淘尽”激起的怀古豪迈之情堆积在心头,久久未能散去的缘...

  • 我认识的苏轼

    这一学期,我们读了《苏轼传》这一本书,我也了解到苏轼的很多很多。 苏轼(1037年1月8日到1101年...

  • 也无风雨也无晴——豁达的人生

    元丰五年三月五日(苏轼被贬后的第三个春天),苏轼在沙湖游玩。三月七日,突然下起了大雨,因为苏轼和同行的人都没有...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苏轼的两种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dpjh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