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描述出“我是谁”,这个清单实在是太长了:我的身高、年龄、体重,我的兴趣、特长,我喜欢看什么电影?我喜欢做什么运动?我喜欢喝什么样的饮料?我喜欢哪个品牌的服装?我喜欢哪个偶像的音乐?我害怕上台演讲,我喜欢独自出游,我坚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那你思考过究竟是那些因素把你塑造成现在的样子吗?或许你会说:我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样子,是因为我在考虑了其他兴趣爱好和态度以后做出的决定,我喜欢现在这样子的我。
但事实并非如此,世界对我们的影响远远超出我们大多数人的认识。我们是很容易受时间、地点、社会观念、大众文化、人为操纵、心理学等方面的影响。而信息高速传播的今天,无论我们出身地,出身的年代,都会首先受到大众文化、社会舆论的影响.
在过去电视还不普及的年代,我们主要受到家庭和教师的影响,而在今天,大众文化如:网络、电视、手机的影响力往往更大。据统计一名普通少年到18岁时,在教室累计度过了11000小时,而在电视机前花费了22000小时。电视机成了更加重要的影响.而里面宣传的内容大多都带有误导倾向的:你的身体不够强壮,是因为骨质酥松,骨质酥松是因为缺钙,喝XX牛奶可以补充钙元素,让成人更强壮,小孩个子长得更高了,老人上楼也有劲儿了,还有很多媒体灌输的我们观念:男人需要补肾、女人要瘦身、儿童要补脑,送礼就送脑白金,在这些广告狂轰滥炸之下,人们的观念不得不受的影响,而把这些当成自己真正的需求,媒体操纵这些学问通过让消费者产生恐惧,“告诉”消费者:不必害怕,我们的商品正好可以消除掉你们的恐惧。而我们其实并不需要这些,当一句话别人说了一遍时,你也许根本不会在意,而这句话被媒体重复播放了上千遍,上万遍时,这个观念就被深深植入你的脑中,但真的不一定是正确的!
日积月累,越来越多的观念在大脑中相互交织,就形成了今天的我,而我们要经常思考,那些观念是经过思考并验证的,那些是别人塞入我们脑子中的,媒体广告植入的观念只是一部分,还有书本上的“普及知识”,学术研究得出的结论,都会输入到我们的脑中,现在停下来,仔细区分一下那些是你的猜想,那些是你的设定的,那些才是有事实依据的真理。要知道即使是“权威人士”的结论也有可能是错误的,历史多次记录下这种情形:专家的观点被证明是错误的。
养成这样的思考习惯:
一、把你的第一反应看作是“尝试性”的,"在未考察它之前,都不要接受它"。
二、判断你为什么会作这样的反应。是不是借鉴以前的经验。
三、思考你有可能的其它看法----更加客观公正的看法。
四、对比一下第一反应是否更恰当
让我们成为独自个体,遇事把脑子中的各种“经验”赶出去,不盲从,先思考,做出正确的判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