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七期奖励咨询展示,在过程中看到刘老师:沉稳,等待,给足思考时间,相信来访者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相信相信的力量;贴着来访者,面部表情随着来访者的事件情节而有不同,把来访者的福祉放在第一位,所有的认知与理解都围绕着给来访带来的影响进行;并入关键字,关联性,稳步推进;中立,不预设,不要让自己的东西出来影响咨询思路,有预设容易陷入死循环(亲身体验)在咨询过程中自己的东西不时地会冒出来,说明自己修行不够,继续修炼;把握节奏,注意时间,适时收口,转换谈话方向;追踪问句,环环相扣,使来访者看到很多!今后再遇到类似问题找到解决办法。
第98天读《焦点解决短程治疗100个关键点与技巧》
这是一个公式化的方法
我们更喜欢称焦点是一个“有套路的”方法。会谈中一个有明确定义的结构帮助咨询师知道自己的方向。在每一个咨询会谈中都有着太多需要注意的内容,所以一个经过反复考验的程序可以让复杂的任务更加简单。不可否认,就问题的意义而言,有一些显然是公式化的问句经常被重复,还有一些问句会在一次次会谈中固定使用。“最好的期待”问句通常用于第一次会谈,“还有么”等问句在每次会谈中都会重复使用。后续的每一次会谈的开始都会用“什么变好了”自己量尺问句,例如在每一次会谈中刻意使用量尺问句作为从字面上评估进步的一种方式。南希•克莱恩的评论非常贴切:只要问句产生了新的观点,那么这个问句本身就是新的。
1991年,我们第一次邀请了比尔•奥汉隆讲述他的焦点取向高效治疗的结构。虽然她详细的讲述了聚焦未来问句的使用,但是他没有提到奇迹问句。我们问他为什么,他说:我不喜欢使用公式化的问句。他解释道,这些问句束缚了他的风格,他更偏爱面对来访者时自然反应。甚至和德•沙泽尔、茵素•金•伯格一起创立了焦点的伊芙•里普切克也说“我变得重视理论支持,至少跟重视技术的程度一样”,并抱怨当焦点“在方式上”变得越来越“公式化”,其呈现形式也越来越多,核心技术“占据了他们自己的生活”她“得出一个结论,如果一个咨询师将理念内化,ta不会再困惑下一个问题问什么”。
我们相信,在焦点解决手册中有着一系列不同的问句足够我们使用,而无须担心过于死板或者是预先准备的。但是,这里还需要提到很重要的一点。1997年,发行特刊中,德•沙泽尔和茵素•金•伯格发表了一篇短小的介绍性的论文,在文中他们描绘了焦点的四个典型特征。第一个特征是这样说的:在第一次会谈的某个时间,咨询师会询问奇迹问句。的确,公式化!但是他们的重点在于“在研究背景下,所有的模式必须明显,能够被清晰地证明”。他们继续说到:很显然,这些特征的存在不能说明咨询质量的任何问题。仅有的事实是,不能保证问出奇迹问句的人就做的好。但是这对于研究者是必须的,“让研究者能够证明所研究的咨询模式确实是咨询师正在使用的模式”。
学习一个新方法是很困难的。我们建议初始者一开始可以依样画葫芦地(僵硬的、公式化的)按照焦点的结构,在一些年的实践之后,然后开始即兴工作,并且像比尔•奥汉隆一样发现适合自己个人的风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