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第9章
目标问题与启发性问题形影不离
Answering an easier question
对于复杂的问题,我们会明显的感觉这个问题太有难度,从而很难快速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但是我们的系统1就会找到一个相关的,但比这个问题更简单的问题来作为替代性问题来回答。
具体来说就是,
目标问题,是你想要做出的评估。
启发式问题,就是你绕开原来的问题去回答的那个更简单的问题。
目标问题通常都很难,在给出合理的答案之前,要先处理其他的难题。
例如幸福的含义是什么?未来6个月会有哪些可能的经济动向?
想要真正解决这些问题根本不可能。但是通过认真推理可以找到启发性的替代答案,尽管这种方法有时候好用,但有时候会导致严重的错误。
举个例子,目标问题:你愿意为拯救濒危物种捐多少钱?启发式问题是,想到垂死的海豚时,我的情绪波动有多大?
目标问题:这些天你对生活满意吗?启发式问题就是,我现在的心情如何?
这两个问题之间有一些关联,就是系统1在进行强度匹配,进行思维的发散性,从而把目标问题变成简单问题。
就是系统1给了一个直觉的答案,系统2遵循最省力法则,不经检验就认可了这个启发式的答案。
人类的错觉
人不仅会因为空间透视关系导致视错觉,而且还会因为情绪的变化导致相同问题的不同回答。
例如在回答“你感到幸福吗”这个问题的时候,被测试者先想到了什么,就对答案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他们想到的是浪漫的约会时光,就会觉得自己的生活更幸福,但其实浪漫的约会和生活并不是一回事,他们回答的也不是一个问题。
结论是,自我批评是系统二的功能之一,但在态度方面系统2更像是系统1各种情感的赞许者,而非批评者,也可以说是其各种情感的转让者,而非实施者。他搜寻的信息和论据多半局限于与已有的看法一致的信息,而且并不对其进行调查审核。
积极且追求连贯的系统一为要求不高的系统二提供了各种解决方案。
思考题:如何才能够在解决复杂问题时避免替代情况发生?
对复杂问题进行要素上的拆解,把它变得尽量的不太复杂。然后再对各个要素进行客观描述。
比如说对于幸福这个问题,可以把幸福拆分成物质上,精神上。物质上又包括一些可衡量的物质标准。精神上包括做出结果的一些事情。比如,是否每天坚持读书,是否陪家人。这样也许就能对一个复杂的目标问题进行相对客观的回答。
另外就是通过冥想来增强系统2,提升自己的元认知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