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学生狗,我们天天都在学习,而学习指是什么呢?我们对学习了解多少?此文对这些问题作出回答。首先,我们应该了解学习这个单词。为帮助观者更好地了解这个单词,我们先假设思考以下的三种情况。第一种,A在吃过晚饭后出门散步,散步的过程,是学习吗?第二种情况我们假设B正坐着发呆,此时,一个idea突然从脑中迸出,这个过程是学习吗?第三种情况,C在一天晚上喝醉后和他的朋友谈话,第二天醒来后不记得谈话的具体内容,但知道昨晚自己喝醉了和朋友说过话,这个过程是学习吗?仔细思考后,我们将对此作出回答。坦率地说,以上三种情况,学习既可发生,也可以不发生。第一种情况,A在散步,我们可以作出如下假设来描述A在散步过程中所发生的事情:A散步的过程中,主动观察了周围的事物,还发现了一些新事物;此时A的知识结构发生变化并且产生了对新鲜事物的认识,学习发生了;这个过程亦可以是漫不经心的。我们经常听到一些父母像这样训斥自己的孩子:“不要出门散步,赶紧去学习。”第二种情况,B在发呆过程中突然迸出idea,这是顿悟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第三种情况描述的是一种高级神经心理活动:元记忆;即对记忆的记忆,C在第二天清晰的记得昨天夜里喝醉了,并且和自己的朋友有一番谈话,而其对谈话的具体内容却不得而知;不难看出,这是元记忆的具体表现。对人类“学习”的研究,心理学家们给出最佳定义,其指由经验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随着学习不同侧面的探索发现,学习的定义得到完善:学习是信息和经验转化为知识、技能、态度等的终身过程。学习是信息和经验的转化过程,我们知道,事物发展的前提是量的积累,在有限时间和信息爆炸的当今世界,人们产生这样的疑问:信息和经验转化依靠的什么?更概括地说,对于学习,学习者应该关注的是什么?学习有哪些侧面?我们将会用一个具体的例子来描述问题。小明是一名初二的学生,学习成绩并不理想,老师试图帮助小明提高学习成绩。于是,老师来到小明家中,通过与小明及其家人的沟通老师发现小明的朋友大多是比自己小或是同龄,很少有比自己年长的伙伴,小明认为学习是种社会潜意识,即不学习将受到社会谴责,小明父母常在家中打麻将,小明每天只是机械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看完小明的案例或许你会想象小明成绩不理想是情有可原。的确如此,小明学习是因为害怕受到谴责,可以理解为当谴责没有发生或是谴责消失,小明将不会继续学习,也就是说小明的学习动力不强,出现了问题。学习情境同样很重要;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对此作出解答:皮亚杰认为图示是在不断建构、同化中发展的,同龄人中学习可以帮助建构和同化。而维果茨基却不这么认为,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他认为只有存在最近发展区,个体认知才会进步。读到这里或许你会思考那到底谁对谁错呢?答案是都对,但要看具体情况:对于简单技能的学习,皮亚杰的观点似乎更合乎情理,而对于知识的学习维果茨基的解读似乎更加准确,小明如果想要进步,不应该只是和比自己小或是同龄人相处,我们亦是如此。小明只是机械地完成家庭作业,没有额外的拓展,课程内容是有限的;怎么学、在什么条件下学习,指的是学习的类型和策略,其在学习过程中最易忽视却十分重要。而学习的结果通常是我们所聚焦的中心,科学家对其研究稍少,同样的一点还有学习过程,描述的主要是一些学习发生的生理基础问题。我们天天都在学习,了解学习自身对学习行为来说有重要意义,这就好比打篮球投篮,首先应该掌握好投篮的力量、方向、弧线三要素吧,学习亦是如此!……第一次写长文,这期就先到这里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