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听说《围城》这本书,还是在我高中课堂上,语文老师经常会提到钱钟书和他的《围城》,当然还有那句经典“ 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
所以我对钱钟书的印象就停留在,他写了一本有关于婚姻的书。当然了,他的名作很多,只是目前自己还没有读过。
-1-
“太阳依然不饶人地迟落早起侵占去大部分的夜。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身来,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照霞隐褪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
刚开始读这本书,我就爱上了他的描写手法,就像上面那一句,夕阳在他的笔下也变得娇羞了。
除了景色,我更加喜欢的是他对人物的描写,一颦一笑,一手势一话语,每个人的性格特征都给描活了一般,好像我就曾真见过这人似的。
对于方鸿渐的印象,他在处理男女关系上拖拖拉拉,不敢直面问题,是个喜欢逃避问题的人,但他又不失聪明,尤其那双嘴皮子,怼人倒是十分在行。我读书的时候时常在想,要把他放到现代社会,估计已经被归类在“大直男”一列了,不过幸而,他还是有很多优点的,倔强变身正义,人也算有一份傲气和志气,但有时倔强过了头难免也会伤到身边人。
我曾想,或许最后作者会让方鸿渐兜兜转转一圈儿,最后又遇见唐小姐,两人解清误会,重归于好。不过终究不是言情小说。小说里的现实是,他和孙小姐在地方大学订亲,之后结婚。他们在一起的场景,与高中班级里大家起哄两人的关系,然后就在一起这样的案例雷同,还曾感叹就这样在一起也太随意了。
我有一段时间一直在想,或许,孙小姐是爱方鸿渐的,方鸿渐爱不爱孙小姐呢?可能没有那么爱吧。结婚之后,对他来说更多的可能是责任。尤其是他说对孙小姐并没有对唐小姐的那种热情和悸动时,我好像更加肯定了。
这难道就是人人都在说的现实吗?
有人说异地恋不现实,我真的很想回答他,不好意思,异地恋不背锅。我好像是个不太愿意服现实的人,我常认为或许我要等到30岁才结婚;我也认为那摧残异地两人恋情的原因,绝对是因为恋情它本身。或许现在的我还只是刚刚留学回来的方鸿渐,就像有朋友说,你根本无法确定多年后你的思想。
或许是吧,但我也还是希望,至少自己可以像方鸿渐一样为自己的幸福争取和疯狂过。
-2-
“狗为着追求水里肉骨头的影子,丧失了到嘴的肉骨头!跟爱人如愿以偿结了婚,恐怕那时候肉骨头下肚,倒要对水怅惜这不可再见的影子了”
这段话,恐怕是准确描写了结了婚“进了金色鸟笼子的人”的心理吧。
常听人说,结婚,不单单是两个人的结合,更加是两个家庭,两个社会关系的结合。我们想的只要和自己相爱的人在一起就行了,这种思想好像是幼稚了,但没办法,好像世人都更愿意做幼稚的人,就看谁最禁不住现实的摧残了。
我最喜欢和妈妈躺在床上聊天,听她说当年是怎么和我爸相识,然后结婚的。
一点都不浪漫,甚至带点强迫性,我妈以前是个乖小孩儿,违抗不了爷爷的命令,所以当时她见我爸的第一面,是在被隐瞒的情况下发生的,反正听上去很像封建社会的包办婚姻,还带点喜感。
那时候我妈是一所小学老师,人长得漂亮,我外公又因为教书所以闻名在外,自然很多人追求。听我妈说当时很多人追求她呢,但那时候很怕我外公,那些追求她的人在我外公眼里,要么就是不正经,要么就不踏实。所以,我外公看中了我爸的老实,认定了他这个老实人就是他的好女婿了。
我妈第一次见我爸是被骗回家的。当时,她在学校上课,亲戚来传话说你家有急事要你快回家,可话没有传全,所以自然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急事了。到了家才知道,原来是见相亲对象。那时我爸也是刚好在附近做工,也没打扮打扮,就直接过来了。那我妈的描述,他当时穿着一双拖鞋,单着一个裤脚卷起来,灰头灰脸的,还真是刚做工就过来了。于是乎,他俩第一面之后没多久就结婚了。
只是刚好说到结婚的话题,就想到我爸妈,所以顺嘴就提了提。
谁家没有争吵呢,谁家的吵架大多不是和家庭琐事有关呢。妻子和丈夫抱怨他家长辈观念不和,或是婆婆看不惯媳妇的行事作风,或是两个家庭因为大小礼金的矛盾,又或是兄弟姐妹之间的别扭。我想不用多说大家肯定都很明白,谁家不是这样的呢?连电视里到处都在演。
方鸿渐和孙小姐结婚之后,不也是因为方家和孙家之间的矛盾和格格不入,三天一小吵两天一大吵。故事看不到结尾,我想是没有结尾吧,注定了争吵是不会停止,只是一次又一次的旋转循环罢了。我会想这时候的方鸿渐会怀念那如同“狗骨头幻影般”的自由吗?
《围城》——读后感书里提到得到大多数人和事我都略过了,想想其实也没太大区别,差不多都是生活在自己的围城里,不同的只是围城里的生活罢了。所以也就没有太大的心思去认真思考他们了。
——读《围城》有感4月7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