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古代文化
《万历十五年》教会了我什么?

《万历十五年》教会了我什么?

作者: 叶三双 | 来源:发表于2017-09-27 08:25 被阅读0次

             翻阅完《万历十五年》的最后一页,让我有种不舍的感觉,这是一本好书。这本书是我看完《大明王朝1566》后看的,可以说,这两本书带给我的是不一样的收获。之所以知道这本书,那离不开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的推介,所以一直想看看。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一个收获,就是“历史观”的改造,或者可以说是塑造。惭愧的是,我一直喜欢阅读历史,也觉得对历史有一点了解。但现在发现我只不过看的是皮毛而已。《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不是大部头,也不是研究明朝的权威资料。却通过万历、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这几个典型的、不同代表的人物来总结了当时那个时代,所得出的分析结果又那么的一针见血、鞭辟入里。有别于其它历史书籍的作者主观性影响,本书一直以一个局外人、分析者的角度从多方面去探讨,以一个人、一个点来引出许多事件,如涟漪一样直达时代的痛点。

             可以说,历史是条长河,大浪淘沙,留得姓名的人,多少遐迩矣。

              正如高育良读过这本书,读出了政治、权术,而我读这本书却感觉传统道德一旦成为统治者的工具后,它的负面影响会成为人民的思想桎梏,乃至于成为时代的枷锁,而时代进步的历史规律和现实禁锢的阻碍,造成了诸多李贽们的迷茫。这本书里,有的人想要改变,正如张居正,但分寸拿捏不住,最后落得身败名裂。有的人选择坚守,正如海瑞,却与时代格格不入,孰是孰非也不一定能说的准。有的人选择灵活应对、偶尔妥协,这种人在一定程度上能认清现实并且能够利用现实去做事,正如戚继光,所以,将军百年仍有人知,但是他的理想终究不可以脱离时代的束缚,最终只能唯唯诺诺的匍匐于现实环境中。还有的人苦于挣扎,在思想的进步和统治文化威严的矛盾中迷茫,苦不堪言,正如李贽,个体的精神解放却带不来时代的进步,反而成为卫道夫们眼中的异类。还有申时行,他未尝不是聪明的人,无为有时候也不是无能,也许反而是一种大智慧,但是,他的可悲在于,他本身就是一种无奈的妥协,干的是别人眼中的和稀泥的工作,没几个人能体会他的用心,虽然有失刚烈,但也不是伪善。而那个高高在上的万历,却有时候像个木偶,有时候却又清醒的像个智者,但他一开始就被一群人、一堵墙圈禁,成为道德礼仪的象征,毫无自我的个性可言。当他明白的时候、想要抗争的时候,却发现无能为力,这种可悲使得他选择委婉的罢工。

            其实这些人的背后,都被笼罩在一个巨大的帷幕当中,这个帷幕也许是文官集团,也许是传统道德礼仪约束,也许是帝国的利益既得者........但无论怎么样,都是在博弈,权衡,捭阖,都是在碾压,阻止,妥协中向前滚动。

            在所有的封建历史中,人民永远是卑微的。正如三国志中刘备说的以人为本,这个本,是本钱、是资本,但一定不是根本。时代的更替,正如余华的《活着》中富贵的一生,平凡的人们总是被驱赶着向前,而不是捧在手心里的呵护着慢慢进步。

            看完这本书,也应该有所庆幸,那就是时代背景的不同,使得我们个体有权去思考,也有权去选择。但是也同样有可悲,那就是时代是残酷无情的,不会以人的意志为前进后退的标尺。所以,无数人迷失在时代洪流当中。正如明朝的历史一定不是这几个人可以囊括的,我们的历史也不一定是几个好的坏的事件就能够下定论的。

            唯一不同的是,我们在思想的解放中不断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倒逼思想的持续解放,而那个时代的许多人却在想尽办法去维持现状,阻碍进步,所以舍此就彼、泰否剥复就不可避免了。

            一本书读完了,也许收获过后是暂时的清醒,也许是长久的迷茫。因为对比的差异性带来结果的不同,使个体的思维会在一定的时间内空白。

             不过,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却教给我一个道理,那就是:如果不能改变时代,那就去改变自己。因为时代是无数人构成的,而一个人又何尝不能是自己的时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 《万历十五年》教会了我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dyye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