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四年,一千四百四十多个日日夜夜,也不过弹指一挥间。
临近毕业的边缘,回头寻迹,竟无可叹之处,眺望未来,也无星光半点。每思念及这逝去的四年,便憾恨不已。大有海子“我年华虚度,空留一身疲惫”之感。
记得高中毕业时,一位高一时曾与我同班的同学兼好友送给我两本书,其中一本叫作《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我把它带到了我的大学,那时刚从应试教育的镣铐中解放的我对大学、对自由满怀憧憬,看了以后觉得很是受用,书中的许多观念都与大学教育背道而驰,却又深得学生喜爱,比如这一条:不翘课的学生不是好学生。我生来外表温顺,内心叛逆,以前在家庭和学校权威笼罩之下规规矩矩地学习、生活。上了大学,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我才决定要开始认真做自己,开启我豪情万丈的大学生活,因此这一条我记得特别牢,从此便为我勇敢的翘课生涯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赋予了我选择的自由。
回想年少时,整本书都背的滚瓜烂熟,现在却常常记不清两天前发生的事,姑妈说女孩子越读书会越傻,记性也会变不好,而我一直坚信是由于我的鼻炎才导致我记忆力下降,因为自初中犯了鼻炎以来,常年鼻子不能出气,进而导致大脑供氧不足,久而久之,大脑记忆力便衰退了,这可是有科学依据的。我也是很无奈!
最近正在看中国作家齐邦媛的名作《巨流河》,此书是齐邦媛老人在年满八十时决定重写的,大气宽宏,又温暖近人,除了全书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由岁月和磨难沉淀而来的平和与智慧,我更惊叹于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居然还能如此清晰地记录下从幼年到老去这八十年的人生轨迹!记忆和逻辑是何等强大!一想到我八十岁可能头发花白,牙齿掉光,神志不清,我立即就决定要趁着年轻一边“书写”人生,一边书写人生。
高尔基著名的人生三部曲,写了《我的大学》。高尔基的“大学”不是我们眼中的大学,我们是在课堂上学习知识,他是在贫民窑和码头上学习生存。但他仍称之为“大学”。我想大概是因为在喀山的四年,本该是他上大学的年纪,再有是这四年的磨练和学习,使他在学识,思想以及社会经验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较之高尔基的“大学”,我的要纯洁美好的多。但这四年美丽的磨练,也带给了我很大的成长和进步,虽然奖学金一次没拿过,数学到是没少挂科,我仍深感大学教给我们的不应当只有学识,更多应是思想观念的塑造与成熟。
所以趁记忆还未模糊消散之时,我要把我的大学一点点记录下来,安慰自己这四年没白混,等有一天我还能老了坐着摇椅,翻出来回味一番,哭哭笑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