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万物萌生,芳菲尽染,值此良时美景俱佳之际,我校举办“读书节”,真是景情兼具,可以饱享读书之“饕餮盛宴”了。就我个人而言,相对于现代作家的美文名作,我更钟情于古典诗文,另外,又赶上正学习高一语文必修三的第二单元,课文内容都是唐诗,所以,我向学生推荐了《唐诗三百首》,虽然是“旧”书,但我觉得在“古典”离我们渐行渐远的今天,正有重新学一点的必要了。
《唐诗三百首》简介:
《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蘅塘退士(1711—1778),原名孙洙,字临西,江苏无锡人,祖籍安徽休宁。《唐诗三百首》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5)编辑完成,书的题目有的说脱胎于民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有的说取自“诗三百”,说法各不相同。
唐朝(618年—907年)二百九十年间,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云蒸霞蔚,名家辈出,唐诗数量多达五万余首。《唐诗三百首》选诗范围相当广泛,收录了77家诗,共311首,在数量以杜甫诗数多,有38首、王维诗29首、李白诗27首、李商隐诗22首。《唐诗三百首》中五言古诗33首,乐府46首,七言古诗28首,七言律诗50首,五言绝句29首,七言绝句51首,诸诗配有注释和评点。
《唐诗三百首》是中小学生接触中国古典诗歌最好的入门书籍,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唐诗普及读本。《唐诗三百首》被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中国流传最广的诗词选集。
推荐理由: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朝是中国诗歌的巅峰时期,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唐诗的魅力古今不可超越。 我只希望,同学们能再读唐诗,重温经典,走进古人的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欣赏诗人生花妙笔描绘的艺术境界,聆听大唐盛世的时代强音。
走进唐诗,传承经典师生佳作:
心逐月华,情溢春江
——读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有感
柏莲华
张若虚以一颗松的姿态站在唐诗的峰巅,他拂云揽月,洞开鸿蒙,横绝孤篇。一曲《春江花月夜》荡涤尘杂、撩开纷扰,余韵千年。
挟张若虚的这轮明月,穿越时空,完成一次情感与精神的愉悦旅程。我终于知道,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为何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了。
吟咏诗句,情动了;品味意境,心静了;融入月色,物化了。我要用怎样的语言来摹写我的感动呢?情思逐月华倾泻,月色融清江流波。
美哉!那春江花月、那人生哲思、那凄美幽情……
美是那清丽出尘的春江花月。
春夜幽寂,一轮明月从江上冉冉升起,月色明朗透彻清雅。皎皎清辉之下,潋滟的水波,缤纷的芳甸,如同披上霜雪的花树,好似穿着银装的沙滩,一切是如此的幽静、朦胧、神秘,置身自然的神奇造化之境, 你会突然领悟什么是幻化忘我,超脱凡尘。
此时只想把俗世之身浸于此清明澄彻之境,然后静静的、净净的醉去!
可是,静的环境总是伴随着寂寥,净的心境总会牵出孤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天一色,纤尘不染,一轮孤月高悬空中,不免透着孤冷清寒。景触情生,情随景移,跟着孤月的清辉禁不住遐思冥想----
美是那人生无穷的哲思遥想。
“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人处苍茫天地间,人们常常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而张若虚在此处却不落窠臼,翻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新意。正如沈从文所说,“对于一切自然景物,到我单独默会它们本身的存在和宇宙的微妙关系时,也无一不感觉到生命的庄严”。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而不用悲伤于个体生命的消失,不用感慨江月之于人的永恒无穷,这“代代无穷已”的人类不也和“年年望相似”的江水明月得以共存吗?
是呀,人面对自然之景,不应该颓废与绝望,特别是面对自然美景,更应该收获一种欣慰与洒脱。读张若虚的这首“哀而不伤”的《春江花月夜》,让人对宇宙生命有了新的遥想,仿佛聆听到了大唐的盛世强音,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一句“江月待何人”一下把人从虚幻的人生哲思中拉回到现实。诗人把深情的目光投向可恋慕的人生,其实,我们短暂人生的精华不就是那缱绻悱恻之真情吗?----
美是那凄伤唯美的离情别怨。
野浦扁舟,漂泊的脚步牵动了多少相思;明月楼头,徘徊的身影折射出多少的离愁。
高楼守望,这相思,剪不断。
月光太满,月色太浓。照耀着她的梳妆台,赶不走;照进的她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本来还想鱼雁传书于离人。可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鱼儿跃动,跃不出水的深度。想要追逐月华去照耀你,却也只能“相望不相闻”而已。
闲潭梦落,这离愁,理还乱。
游子寄身异地他乡,有梦而梦落飘零;思春而春已半残。江潭映月,斜月渐沉。而碣石与潇湘,就是千山万水,不断地把离人的距离拉远拉长。夜色凄迷,月光如水,有几人是趁着这轮明月的光亮赶回家去了呢?他只能守着这野浦孤舟,理着纷乱的愁绪忧伤无眠。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愁寄明月,月满江天,亘古不变的她与他的故事在千家万户上演……
美哉!景美,理美,情美。
而最美是那句“落月摇情满江树”。
好一句“落月摇情满江树”。这一“落月摇情”点染了全诗,突然想到《诗经》的“月出皎兮”这一诗句,原来“皎之明月”的用意就在于此。诗中的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这些完整的诗歌形象无一不是在皎洁的月光中呈现。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那月下美景,那月之哲思,那月中离情,都随月华倾泻,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本身就如同的一轮高天朗月,高悬于唐诗的天空,光耀千古。时至今日,已是过了悠悠千载,竟无人能把一夕江月的唯美渲染得这般淋漓尽致。张若虚,你存诗仅两首,这首《春江花月夜》使你“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真真是美哉!美哉!
春江花月夜品味唐诗
高一十班 赵大宁
有人说“唐诗是文学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说“唐诗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还有人说“唐诗是世间最美丽的女子”。但在我看来,每一首唐诗都是一道人生美食,道道色香味俱全,蕴含着人生种种酸甜苦辣。唐诗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味蕾,调节着我们生活的滋味,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无穷的情趣。
唐诗,你是甜。
当我读到李白的“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时,我感受到了李白对自然的纯粹热爱,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他手执神仙的绿玉杖, 遍访五岳不辞遥远, 然后在云天缥缈中仰观俯瞰,然后就诗兴大发,尽情抒怀吟唱,那是怎样的一种豁达豪迈!此时,我读李白的诗时,心里是甜的,这种感觉也让我想起我登临山巅时的那种喜悦,那是一种奋力攀登过后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高瞻远瞩之情怀,那是 一种历尽千遍万遍的过滤后的“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苦尽甘来。
唐诗,你是苦。
当我学习《蜀道难》时,那一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让我唏嘘感慨。这条蜀道不就是我们的人生之路吗?人生在世,比如行路,道路总会或“青泥盘盘”,或“百步九折”,而不可逾越的“峨嵋之巅”又何止一二呢?《蜀道难》道尽人生之艰险,其实李白也是在间接地告诉我们,人生艰难,万万不可率性随意,要谨慎从事,认真对待。是呀!李白不是还一再的提醒我们“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也不止一次的告诫我们“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但他没有让我们止步不前,而是让我们等待机会,积蓄力量,然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唐诗,你是酸。
读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不由不悲。他乡作客悲;常作客悲;万里作客悲;秋天萧瑟悲;年已暮齿悲;亲朋亡散悲;孤独登台悲;身患疾病悲。这不就是杜甫悲情人生的写照吗? 读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怎能不悲?想想诗人胸怀大志却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而只能孤独遗世、独立苍茫,又是站在大唐盛世之初,那是怎样的一种落寞与旷世孤独!读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不能不悲,真情刻骨铭心,离情更黯然销魂。唐诗的辛酸,让我常常感慨万千,人生有喜也有忧,当面对人生艰难时,我们能做到像杜甫那样自身不能顾及却不改心忧天下之志的坚贞不渝吗?我们能有陈子昂抑初唐浮艳诗风、力主恢复汉魏风骨的勇气吗?我们面对感情是否也能“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呢?
唐诗,你是辣。
辣这种味觉,是指热与痛的混合感觉,可以麻醉神经。如果把辣与情感联系在一起,那辣就是各种情感的极致吧。所以,我觉得唐诗中写酒的诗句表达的就是一种情感的辣。“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活化了李白的狂傲之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抒发了王维的离情之极;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包含的杜甫的无奈之深;“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写出了刘禹锡的释然之怀;王翰的一首“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更是把边塞将士视死如归的悲壮表达到淋漓;……
走进唐诗,品读唐诗,享受唐诗盛宴,咀嚼诗中悲欢喜乐,饱尝着人生的酸甜苦辣,其趣无尽,其乐无穷。 指导教师:柏莲华
人生自有诗意走进唐诗
高一九班 秦桐
似水墨丹青一幅画,锋笔回韵,浓妆淡抹,绘人间百态;若抚琴一段曲,低回婉转,幽咽昂扬,奏盛世佳音;如春日一江水,碧波浩渺,川流不息,倾千古幽情。唐诗,你舞动着婀娜水袖,出现在我的梦里,你用迷人的风韵,诱我走进你,走进你的诗情画境。
清冷的秋夜,被一轮明月照亮了,风悄悄地浮动着阵阵凉意,庭院倍显寂寥。月光透过窗,照射进了屋子里,骄傲而肆意地洒在床头,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本来就睡意清浅的他被打扰了。睡梦初醒的他起身顺着光源的方向,望了又望,在恍惚迷离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月正挂在窗前,月色中天!这时,他完全清醒了,心头竟泛起阵阵波澜,似什么堵在他心头,让他竟然有了几分苦恼。他看着那明月,心中的情感越来越沉重。他已无法控制心中的那份感情了,他默默徘徊着,徘徊,终于一首“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句跃然纸上。从此,李白的这寥寥数字,就成了孤身远客旅思感怀的一份沉重的思乡情。
茅草纷飞风呼啸,孩童嘻闹惹人恼。他迈着不稳的步伐,已无力呐喊,只能无奈地看着孩子们把他破屋上仅有的为数不多的的茅草掠走,眼前的小屋,破旧不堪,似乎在诉说着他生活的艰难。他饱经风霜的脸上,写满沉郁,可是他担忧的不是自己,虽然他没有堂皇的房屋,但他并不为此遗憾,让他为之遗憾的,是天下许多人没有能够避寒的小屋,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包含了多少心系国家的忧国情结。他没有机会身居届堂之高,他没有资本可散尽千金,他也已经不再年轻力壮,可他却心心念念想着众民,这是一颗怎样的爱国心,这是怎样的一种伟大呀! 杜甫的这份伟大让天下的读书人汗颜。
锦瑟声声,弦弦如诉。声声弦音,勾起了曾经的过往,“五十弦”不就是人的半生年华吗?忆当年无限美好,美妙的幻境让人迷恋,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此时大梦初醒,才发觉,一切终已逝去。诗人玉溪把自己一生经历融入迷离朦胧的字里行间,有难言之痛,有至苦之情,有艰难仕途。瑟宜月夜,清怨尤深。
走进唐诗,迈入诗境,轻轻地踱步,等到渐入佳境,请闭上眼,任远古的回音在耳畔回响,余音袅袅,飘飞,飘飞,飞向遥远…… 指导教师:柏莲华
诗情画意走进唐诗
高一十班 赵荟程
诗,是浓缩的文字,寥寥几句,像一幅水墨画在宣纸上晕开,可以让我们看到景,走入境;也让我们结识古人,领悟情;还让我们欣赏唯美的故事,体会风土人情……而在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唐朝,更是有很多出色的诗人创造出家喻户晓的诗篇。五万余首唐诗的创作者的阵容何其庞大。在创作方法上,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这两种风格交相辉映;在诗歌内容上,有的诗歌抒情写意,有的诗歌咏叹现实。这些唐诗成为唐朝的符号,传唱着大唐的盛世佳音。
说起唐诗,可不能少了李白,他的一生创作了很多首名诗,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学语的孩子也会念 “举头望明月”,刚识字的儿童也知道“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而他用生花妙笔给我们展现的壮观景象更是让人百读不厌。例如他的那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绘了瀑布从高处飞流而下的磅礴气势,情景何其壮观!李白用他放荡不羁的灵魂,将文字描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让人自然的跟着他的思想浮想联翩。他不畏强权,率性而为,真正做到了人诗合一,成为唐诗天空中的最璀璨的一颗明星。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贺知章一挥笔将漂泊的心酸无奈和归家的喜悦表现的淋漓尽致。我们同贺知章一同站在碧波荡漾的湖边,感叹着家乡人事的变化,虽有沧桑之憾,可看到依旧如镜般明亮湖,我们的心怎能不涌起慰藉呢?少小离家,老大叶落归根,这是亘古不变的家之情结呀!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的这首《登幽州台歌》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陈子昂24岁时举进士,官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时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他不畏迫害,屡次上书谏诤。武则天计划开凿蜀山经雅州道攻击生羌族,他又上书反对,主张与民休息。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在那样一个 “忠言逆耳” 的年代,诗人用他的笔,来抨击现实,渴望明君可以采纳,可他最终的命运却是要被贬谪远方。怀才不遇的惆怅,被贬谪的悲凉,我想,这些感觉一定常伴他的内心,可以排解这些忧愁的,只有那砚台边的纸笔。
唐诗的亮点之一还在边塞诗。因边塞诗著名的诗人当然少不了王昌龄,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他的这首边塞诗“压卷之作”,意境开阔,感情深沉,表意厚重,有纵横古今的气魄。走进他的诗,我们似乎能感到边塞那剑拔弩张的气氛,随诗人一起策马扬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愿意为国献身的一腔热血。
走进唐诗,去体味诗歌的魅力;走进唐诗,去体会作者的情怀;走进唐诗,体验文化沉积下来的美丽。
走进唐诗,梦回唐朝。 指导教师:柏莲华
腹有诗书走进唐诗
高一十班:霍佳琪
唐诗,文学艺术百花园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它光彩夺目,摇曳多姿,千百年来,为人传诵不衰。不知何时,我也总喜欢捧一本唐诗诗集,走进瑰丽奇美的诗歌意境中,畅游一番,不知不觉中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愫。
走进唐诗,走进唐代诗人的诗境,便走进一个异彩纷呈的世界。
走进唐诗,走近李白,一代诗仙与我们迎面相照。浪漫的诗人一生从不停下跋涉的脚步,他游历三山五岳,跨越河海湖泊,挥毫泼墨,让诗情画意流淌笔端。他的诗文广为流传、深入人心。成为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放射出万张光焰。李白一生虽不幸于仕途,却得意于诗文,他的诗登峰造极,不可逾越。想及此,脑海中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展于眼前:湍急的瀑布从山间倾泻下来一落千丈,瀑后洞穴若隐若现,让人不禁怀疑是天上的银河从九天之上喷涌出来,美妙绝伦。
走进唐诗,走近杜甫。一代诗圣让我们肃然起敬。他的个人情感、他的诗歌内容无疑在唐诗中是最丰富的,他用自己漂泊落寞的一生去体味人世底层最真实的艰难,给我们留下了唐代由盛到衰之时那个悲惨年代的世间百态。他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他敢于指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阶级根源。想他自身都“茅屋为秋风所破”,他想的却是“大庇天下寒士倶欢颜”;”他自身陷敌城,而悲的却是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的惨烈。以忧国忧民为己任,以沉郁顿挫为诗风,诗人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意蕴丰富的文字,更是一种使人能立足天地的精神气概。
走进唐诗,走近白居易,泪洒江州司马的青衫。我屏气凝神,仔细倾听“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琵琶之语”;集中精神观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可怜琵琶女;由衷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人生怆然。丹麦作家克尔恺郭尔说过一句话:“诗人是什么?是不幸的人,满心是深郁的怆苦了,仍得在唇间将呻吟和哀号吟成清新曼妙的乐句。”白居易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走进唐诗,走近李商隐,我体会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痛苦缠绵;走进王维,走进“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独属于诗人的幽静田园,抚平浮躁的心,感受那份恬然;走进孟郊,那首“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苦吟,谁人不感怀;……
走进唐诗,用眼睛去读,用心灵去读,用人生去读。永远的唐诗,永远也读不尽的亘古之情—— 指导教师:柏莲华
永远的文化走近唐诗
高一十班 鲍文慧
手捧香茗,静嗅茶语芬芳;目触铅字,细品唐诗雅韵;心下沉淀,凝思荏苒千年。跨越历史重重,再次感受过往所炸开的思想火花,感受那遗留的风韵。
若说我有记忆起,记住的第一个文学家的名字便是李白。在我懵懂的孩提时代,依偎在母亲的怀中,听着“小时不识月,忽作白玉盘”的诗句,似懂非懂的缠着要解释,还未听全,就已经打起了瞌睡。但这诗句,却深深地刻入脑海,再也没有忘却。
等再大些,我便上了学,认识了杜甫、王昌龄等人。少不经事,听着老师讲那些遥远的“国仇家恨”,那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竟然也生生落了泪,倒是将老师吓了一跳,而后呢?便是呜咽着背下了诗句。
其实,我是不爱那些有着太多情绪压抑着的诗句的,人本就天真美好,何苦过早的接触不属于我们的悲伤呢?可又不愿意去品读那些全然写景的诗句,实在是太过索然无味。我尽管这般挑剔,可是在浩瀚诗海中却还是找到了那令我喜爱的、清丽婉约的孟浩然所写的诗句。孟浩然的诗清幽闲雅,清新恬淡,平易自然,在白描中蕴含情感,既不突兀又自然恰好,多一分过浓,少一分过淡。使我尤为喜欢。像“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多么的美啊,读着,读着,脑海中就不由自主的勾勒出了那个画面,那随着风雨飘摇入窗的花瓣好像就落在了我的枕上,又好像我坐在江畔,就在那江边的杨柳下坐着,看着那月,那树,那人,心似乎就浸没在那江水中,跟着那一圈圈荡开的水纹,变得平静下了。有时候饥肠辘辘的熬到吃饭时间,却只因为不经意拿起了诗集,就再也放不下了。
唐诗流传了千百年,至今陪伴在无数人们的身边不曾消失,而且,会一代代的流传,因为,他承载了华夏很大一部分的民族魂,可以毫不夸口的说,少了唐诗,华夏就是不完整的。无人敢说不曾传读唐诗,无人敢言唐诗不美!
夜,深了。窗外响起几声微不可闻的虫鸣,伴着清风,伴着月影,伴着“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诗意走进唐诗吧。
指导教师:柏莲华
诗情溢春江走近唐诗
高一十班 张艺馨
唐诗是唐代诗人发出的来自心灵深处的声音,这声音曲美韵浓,经久不衰,传唱千年。
唐诗是一首浪漫大气的歌,唱出李白的飘逸洒脱、仙风道骨。他深知仕途坎坷艰难,但依旧有一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自信乐观。本有报效国家的鸿鹄之志,却怀才不遇,可他不改“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豪迈冲天。李白原为一名翰林待诏,为皇帝写诗,但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于是有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忧伤,“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寂寞。最终他选择离开污浊的皇宫,去人间体会清欢,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豪言响彻云霄,震撼天地。正所谓“酒放豪肠,七分酿成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李白虽没有报国的丰功伟绩,但首首诗歌已把他的生命谱写进了历史画卷那最醒目的一页。
唐诗是一首沉郁顿挫的歌,歌声唱出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年少的他裘马轻狂,也有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气概。可惜他生不逢时,没有享受到李白所沐浴的盛唐的光芒,时事的黑暗让他深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罪恶,亲眼看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荒凉。然而生活还是要继续,晚年时即使已经颠沛流离,却始终放不下对百姓的关心,“三吏”、“三别”是他将个人、国家、人民的苦难命运融合而成的杰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同样弥漫着历史的悲凉与苍茫。唐朝若似太阳,此时也已是残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愿望虽未能实现,但他对人间疾苦深厚的同情和对人生、对历史至深至爱的心,似夕阳的余辉,温暖整个长安。
唐诗是一首值得回味、余音绕梁的歌,歌声寄托着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诚挚;王维的“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的相思;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慷慨;常建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禅意……
千年的星光暗淡不了唐诗的影子,时光的流逝淹没不了唐代诗人的足迹,所以时至今日这歌声也绵绵不绝,而且歌声更加嘹亮——
指导教师:柏莲华
诗酒年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