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五法切入
一、关注显性信息(标题、注释、序跋)
二、捕捉点睛词句
律、绝之类古典诗词的结构模式,往往是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为抒情议论作铺垫,抒情议论则是描写的升华。
三、把握形象(意象)特征
诗歌中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
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
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为“意象”。
四、理解典故意蕴
五、分析表达技巧
《荷塘月色》的美教美学
1.于漪老师说过:语文教学应该直面于“人”,根植于“爱”,发轫于“美”,着力于“导”,作用于“心”。
感悟:语文是面对人的教育,它的核心应该是爱,引导学生关注美,最终入心。
2.新课标对“表达与交流”的要求是:“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因此,“体验”“理性”“人文”应该成为我们教学的关键词。
对话:让阅读从“原汁原味”走向“有滋有味”
蔡明:“原汁原味的阅读“首先是尊重学生的阅读,其次是尊重文本的阅读。
尊重文本的阅读,就是要读好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每一段文,找到句与句、段与段、文与题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中事,事中情,情中理,理中味,“循路识斯真”(叶圣陶语)。传统阅读和欣赏提倡的“披文入情”“沿波溯源”,是走进文本的方式方法,是走进作者心灵世界的渠道,更是对文本的尊重。
“原汁原味的阅读”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真阅读,是对阅读中浮躁心态的疗救。是对揠苗助长式的阅读弊端的匡正,是语文阅读的返璞归真。
但是,不能让“原汁原味”变成“淡而无味”“浅尝辄止”,甚至是“随心所欲”。
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
关于“对话”中教师引导这一话题,借此阐释,供大家参考。
一、在充分尊重学生“只见树木”的片面性阅读体验的同时,相机导入“又见森林”的整体性阅读。
二、在充分尊重学生“浮光掠影”的浅层阅读体验的同时,相机导入“入木三分”的深层次阅读。
三、在充分尊重学生“观其大略”的粗线条阅读体验的同时,相机导入“明察秋毫”的细部阅读。
对话式阅读教学的目标,不能满足于学生读进了文本,还要能够读出文本,创造文本的新价值。在此基础上,形成批判意识和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亲近文本的习惯,提升对语言文字的高度敏感和高尚的审美品位,让阅读成为一种内在的生存需求,成为真正的精神之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