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妈妈说我三四岁之前总是喜欢粘着父亲,要抱抱。模糊的记忆中,我经常跟着父亲去赶集,父亲会给我买很多好吃的、好玩的,累了我就会趴在父亲宽阔的后背上睡觉。
可是记忆深处,我对父亲是敬畏的,甚至有一些恐惧。父亲不善言谈,在家与我们交流也不多。记得小学时,我特别害怕父亲,如果我犯了错,只需要父亲一个生气的眼神,我就会吓得哇哇大哭。
大概小学三年级,父亲跟着亲戚去南方打工,那之后我一年几乎也见不着父亲几次,对父亲的了解也很少,总是感觉父亲不够爱我。
初三那一年,我跟父母表示我不想住校了,母亲最初不同意,担心晚上我一个人回家不安全。可是我实在是无法忍受住宿的环境,坚决走读,父母也就妥协了。
每天10点放学后,我回到家,都会有一盏灯等着我。有时是妈妈在灯下做些针线活,有时是父亲在灯下听收音机。不管多晚,回到家,我都会吃到热气腾腾的饭菜。
一个夏夜的傍晚,忽然下起了滂沱大雨,没有带雨伞雨衣的我,只能冒着大雨回家。
我一路上把车骑得飞快,以为这样就可以少淋雨,等到家我已被淋成了落汤鸡。母亲忙着给我拿衣服和毛巾,等我收拾妥当,母亲才想起来父亲还没回来。
原来,父亲担心我淋坏了,一早就拿着雨衣和雨伞出门接我。在村后面有一个岔路口,一个宽阔的大道,一个近路小道。父亲以为天黑路滑,我会走大道,但是我却为了早点回家选择了小道。与父亲走岔了路,父亲没有接到我。
当时已是晚上10点,雨依然很大。我焦急的直跺脚,父亲接不到我会不会着急,会不会沿着路一直走,父亲会不会出什么意外,我心里害怕极了。
那时还没有电话,因为下雨,家里也停了电。
好在,母亲跟父亲有商定,如果到了10点还接不到我,父亲就先回家,他们也知道村后有两条道,不确定我会走哪一条。
母亲先让我去休息,她自己在门口等着父亲。我躺在床上,睁大眼睛望着天花板,听着外面哗哗的雨声,心里祈祷父亲快些回家。
大约10点半,我听到了父亲开门的声音。一边收伞,一边着急的问母亲“孩子回来了吗?”
我立刻爬起来走到门口,哽咽着叫了声“爸爸”,泪水止不住的流。
父亲轻轻摸着我的头,柔声地说:“回来了就好,淋雨容易感冒,明天还要上课,赶紧去睡觉吧。”
我还想再说什么,父亲转身走了。我看到他抬手摸了一把脸,不知道是抹去雨水还是泪水。
后来母亲告诉我,每天晚上,父亲都会站在屋顶往我回家的路上张望,那正好可以看见那个岔路口。每当看到我的身影,父亲才会满意的回到屋里。
那个岔路口是我和小伙伴分手的路口,剩下的路,是我自己走。父亲不放心我,但是家里就一辆自行车,他又没办法天天接我,只能用这种方式守护我。
我从来都不知道,父亲以这样的方式默默的守护着我,默默的爱着我。
从那之后,我开始试着与父亲多交流。不知道是我长大了,还是父亲变老了,我与父亲的交流渐渐多了,偶尔父亲也会跟我聊一些家常,也会说一些我小时候的事。
我成为母亲之后,才明白一个道理,不管孩子对父母什么态度,父母对孩子都是无条件的疼爱着,呵护着,宠爱着,忍让着。
感谢父亲,一直默默爱着我,守护着我。
父亲,我爱您,祝您父亲节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