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关于常见认知偏差的第三篇文章,也是最后一篇。
如果你因为看了我的文章而少掉了几个坑,少饶了几个弯,或者多了一分对我们人的认识,请你一定告诉我。因为这就是我认为最有价值的地方。当然我也不可能罗列全部,由于个人知识,经验各方面的限制,对其中的解释也会有不妥之处,如果你发现了也请告诉我。因为我们都在变得更好,难道不值得庆贺吗?
好了,言归正传。
不同的物种拥有不同的记忆能力。鱼只有七秒钟记忆,但是人可能有一辈子的记忆。同一物种不同个体的记忆能力也不尽相同,参加超强大脑选手的记忆能力明显优于大多数人。
但是不管记忆能力是强还是弱,记忆过程基本是一样的:长期记忆和短期记忆。人脑负责记忆的区域也可以分为长期和短期,这就好比电脑的硬盘和内存。硬盘容量可以达到几个T,存储的东西可以很多,长期记忆也是容量大,记忆时间长;相反内存容量一般只有几个G,存储东西有限,而且要经常清空,短期记忆同样如此。
人们在记住一个东西的时候,一般是先经过短期记忆,然后进入长期记忆,当你需要他的时候,大脑会在长期记忆区域搜索信息,找到后也就想起来了。
有些因素会影响记忆过程的某个步骤,进而影响我们的记忆质量,因此使其展现出一些特性,也就是接下来要讨论的记忆错误和偏差。
怪异效应
怪异的事比寻常的事更容易记住。
这是我们大脑进化的结果,对于异常的情况,大脑会自动分配更多的注意力。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尽早的发现危险,是一种自我保护。在现代比较安全的社会,可能不太需要这种自我保护。
重要的是我们能如何利用怪异效应呢?如果你想让别人记住你,简单的方法就是你要表现的和周围多数人不一样。比如别人都坐着你就站着;别人都是黑头发,你是红头发等等
情境效应
某情境中的记忆在其他情境下不容易想起来。
这是因为具体的情境就是我们在提取记忆时的具体线索,这就好比钥匙和锁的关系,一把钥匙对应一把锁,换一把钥匙开同一把锁当然不容易。
生活中也有利用情境效应的具体例子。熟悉商业的朋友可能听说过场景营销,意思就是为销售营造真实的使用场景。比如有些商场在大屏电视机旁边摆上瓜子和啤酒来提高销量,原因就是大家在看电视的时候很有可能会喝点啤酒或者吃点瓜子。如果你买了电视,看到瓜子你会随手买两包回家边看边吃;如果你不买电视,但是看到电视和啤酒时,也许会想起来买几瓶回家看球赛。
所以,如果想要记住什么东西,想想办法,给他创造一个场景吧。
虚假记忆
产生虚构的事填补记忆空白,即使没有欺骗意图。
这是因为不完整的信息大脑不便于记忆,因次为了以后节省提取难度,大脑也会不自主的虚构残缺信息,使原有的信息看起来更完整。
之所以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可能就是这个原因吧。把不完整的信息记录下来,至少不会“生出”不必要的虚构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讲,记录就是我们大脑的外挂呀。现在可以知道,平时有记录习惯的人大概率上比较成功的原因了:开挂呀!
真相错觉效应
人们倾向于认为听过的是真的,而不管该陈述实际上是否有效。也可以说,人们容易相信熟悉的话胜过陌生的。
目前我还不能给出比较好的解释。但是这个效应可以给我们的生活一些指点:
如果你要给人讲一个他不熟悉的东西,你可以用类比,也就是找一个他比较熟悉的东西来对应你要讲的东西。一方面可以使听众更好的理解你讲的东西;另一方面就是你用他熟悉的东西来讲,大概率上他会相信你讲的是真的。有句话:信则有,不信则无。如果听众不相信你说的,那么你怎么能保证给他讲明白呢?
考试效应
反复书写比反复阅读更容易记住
原因主要是书写和阅读是两个大脑参与度不一样的活动。
阅读侧重于输入,脑子处于被动接收信息的状态。书写则是输入和输出同时进行的活动,首先需要通过阅读输入信息,然后大脑需要发号指令控制手完成书写。因此,阅读和书写的难度系数不同,书写难度相对高一些,需要大脑给与更多的注意力,因此才会印象深刻。
知道了这个道理,再反过来看小学生经常被要求抄写课本,其实是比较高效的一种学习方式。不过我当时是边抄边骂的,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和我一样的?
间隔效应
比起无间隔的重复接触,有间隔的重复接触有较好的记忆效果。
这是因为,间隔的重复记忆可以不断强化提取强度,让你的提取线索更清晰,所以记忆更深刻。所以,间歇性的考试比长期的一次性考试更能提高学生的记忆。
那么就学习来说,如果你要学英语,把时间分成断断续续的短时间,快速回顾,比花上一个小时的整段时间效果更好。而且如果间隔时间越长,回顾的加强效果也会越好。
题外话
到目前为止,常见的认知偏差可能要告一段落,但是也会不定期更新。如果你有好的建议或者体会,请你一定告诉我,因为那是属于我们的成长。
人生的意义就是不停的成长,为了更好地成长我们要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结果就是不停的进化,等你猛然回过头看看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经进化成了“新物种”,而我们这群人也就变成了“进化部落”。
进化部落,欢迎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