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 乡土中国》笔记之二

《 乡土中国》笔记之二

作者: JungleTalk | 来源:发表于2018-09-27 10:10 被阅读25次

• 差序格局。

中国人无论城市或乡下,对于公共地带的事务都缺少关心,谁去管就象白服侍人,还得不到半点谢意,于是自私心驱走公德心,犹如劣币驱逐良币。西洋社会好比田里的捆柴,一个社会由若干个团体构成,一个团体又是由若干人组成,团体有界限,团里的人和团外的人有明显的界限,同一团体里的等级分别也是事先规定。家这个词在中国和西洋有不同的内涵,英美国家,家庭指的是丈夫、妻子和未成年的孩子,中国则很模糊。中国的社会格局象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中国的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社会圈子的大小因为中心势力变化而富于伸缩,这也让中国人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西洋社会要进入某个团体,需要具备一定的资格,如果不具备就要离开,所以西洋社会争的是权利,而中国社会却是攀关系、讲交情。所谓人伦,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伦就是有差等的次序。以“己”为中心,这是一种自我主义,不是个人主义,个人是相对团体而言,自我主义则是一切价值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造成这种结果,孔子的儒家应该背这个锅。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是一个很好的差序格局的譬喻,自己总是中心,像四季不移的北斗星,所有其他的人,随着他转动。子曰: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的道德系统里绝不肯离开差序格局的中心。因此他不能象耶稣一样普爱天下,甚至而爱他的仇敌,还要为杀死他的人求上帝的饶赦——这些不是从自我中心出发的。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中国人为自己可以牺牲家,为家可以牺牲族,公私的边界是模糊的。在西洋社会里,国家被看成是超过一切小组织的团体,为这个团体,上下双方都可以牺牲,但不能牺牲它来成全别种团体。这是现代国家观念,乡土社会中是没有的。

• 维系着私人的道德。

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西方则是“团体格局”,团体格局里个人间的联系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先有了架子,每个人结上这架子,而互相发生关联。这种结构很可能是从初民的“部落”形态中传下来的,部落里的人生活相互依赖,不能离群而独活。而中国社会是一个安居的乡土社会,每个人可以在土地上自食其力地生活,只在偶然的和临时的非常状态中才感觉到伙伴的需要,和别人发生关系是后起的和次要的。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道德观念是在社会里生活的人自觉应当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信念。从社会观点说,道德是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制裁力,使他们合于规定下的形式行事,用以维持该社会的生存的绵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在团体格局中,团体是超于个人的“实在”,不是有形的东西,如果用有形的东西去象征它、表示它,那就是“神”。在团体格局的社会中才发生笼罩万有的神的观念,团体对个人的关系就象征在神对于信徒的关系中,是个有赏罚的裁判者,是个公正的维持者,是个全能的保护者。要了解西方的团体格局,决不能离开他们的宗教。宗教派生出两个重要观念:一是每个人在神面前的平等;一是神对每个个人的公道。耶稣是童贞女所生,亲子间个别的和私人的联系在这里被否定,象征着“公有”的团体,其代表之神必须是无私的。上帝的代理人是牧师,如果牧师不能代表上帝的旨意,其他教徒有权废除他。这种逻辑产生了现代社会的“权利”思想。现代政府也是团体利益的代理人,如果政府不能代表民意,民众即有效废除或推翻它,于是产生了《宪法》,美国《独立宣言》开宗明义的话也正来自于此。中国的差序格局里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这种超己的观念必须在团体格局中才能发生。孔子对“仁”的概念一直没有说清楚,与耶稣的“爱”并不同(基督教与墨家的兼爱更相似)。仁只是孝、悌、忠、信逻辑上的总和,一切私人关系中道德元素的共相,所以说“天下归仁”。《论语》中的忠有两种含意,一是对人之诚,与衷相通,是由衷之意;二是忠于职务之意。忠臣的观念是后起的,而且也是臣子与君义之间私人的关系。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都附着一种道德要素,因此,传统的道德里不另找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中国的道德和法律,因为所施对象自己的关系而不同程度的伸缩。许多人痛骂贪污,但如果是自己的亲人贪污,而不但不骂,还使用贪污得来的钱。

• 家庭。

中国的家庭、邻里、街坊、村落等团体与西洋的团体意义不同,它们都是社群,但中国的更适合说是社会圈子。家是中国乡土社会中的基本社群。家庭的概念在人类学的定义是:亲子构成的生育社群。亲子指结构,生育指功能。在西洋,家庭具有严格的团体界限,主要功能是生育儿女,是临时性的,子女长大后就会离开团体。在中国,家并没有严格界限,这个社群可以依需要,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仅是父系方面。这种根据单系亲属原则所组成的社群,人类学称之为氏族。所以称为小家族,与通常意义的族(大家族),既有相似又有区别。西洋家庭中,夫妇是主轴,共同经营生育事务,子女是配角。西洋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由其他团体来担负,不在家庭分内。中国的家庭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家庭主要是生育功能,家族却不限于生育功能。家族跟氏族一样是个事业组织,再扩大就是一个部落。氏族和部落具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功能,这种结构和功能决定了它不是一个临时的,而必须是绵续的。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求效率就得讲纪律,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于是中国的家族有家法,夫妇得相敬,女子有三从四德的标准,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于是,中国的家族夫妻间感情淡漠是常见现象,因为生育和生存合作而在一起,并非因为感情。

相关文章

  • 《 乡土中国》笔记之二

    • 差序格局。 中国人无论城市或乡下,对于公共地带的事务都缺少关心,谁去管就象白服侍人,还得不到半点谢意,于是自私...

  • 2020 3 月读书笔记之一: 乡土中国

    2020 3 月读书笔记之一: 乡土中国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我在不同的场合很多次听到过这本书,本书是由...

  • 2018-03-12

    乡土中国法辩政法笔记法学阶梯社会契约论论法的精神

  • 乡土中国笔记

    差序格局: 克己就是修身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是所,而众星拱之。”

  • 《乡土中国》笔记

    l 乡土本色。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乡下人离不了泥土,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种地的传统深入中国人的血液,不管...

  • 乡土中国笔记

    亲密社群的团结性就依赖于各分子间都互相的拖欠着未了的人情。 亲密社群中既无法不互相欠人情,也最怕算账。算账,清算等...

  • 《乡土中国》笔记

    一、乡土本色 1、以农为生“土”在乡土社会中地位崇高世代定居,流动性小2、聚村而居出于小农经营对距离的要求水利对合...

  • 《乡土中国》笔记

    《乡土中国》 费孝通 32个笔记 导读 2023/9/2 发表想法 笔记 >> 因为“土”的滋养,才有了“面朝黄...

  • 乡土中国笔记:乡土本色

    作者认为中国的社会基层是乡土性的,而乡土一词的“土”字,说明中国与泥土之间的密切关系即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

  •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1)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曹雪芹的一句话说的好: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通读了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后,不仅丰...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 乡土中国》笔记之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eoso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