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育儿宝典18-20年初婚姻育儿专题精选
害怕失败、恐惧挫折:想让孩子乐观面对,需要教会他四种思维模式

害怕失败、恐惧挫折:想让孩子乐观面对,需要教会他四种思维模式

作者: 陆北老师 | 来源:发表于2019-04-28 11:39 被阅读0次

如果我们问一下身边的父母,他们对孩子的未来有什么样的期待,我相信我们会得到很多答案。

我希望孩子可以考上清华北大;

我希望他能离开这个小城市,找个大城市安身立命;

我希望他能成为著名的音乐家;

我希望他可以成为明星,让很多人都可以为他鼓掌欢呼。

我们对孩子都会有很多期望,但是这些期望往往都与成就有关,我们希望他们能拥有怎样的成绩,获得成功的人生。但是,我们却很少从个性品质的层面,去对孩子有所期待。

于是,生活中就出现很多这样的情况:

孩子拼命努力考上名校,没几天却因为不适应被学校劝退;

孩子每天努力学习,终于成为了大家口中的“别人家孩子”,却因为患上抑郁症不得不休学回家;

孩子只能接受人生中的好事儿,没法面对挫折,只要遇到失败,就颓废、逃避,甚至寻死觅活。

虽然这些可能都是个例,但是不得不说,这些事情还是从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我们对于教育孩子的一个误区,就是我们觉得有成就的孩子就是好孩子,但是我们却忘记了。

其实,我们最应该教会孩子的是如何去生存,如何去生活。而想要让孩子好好地生存和生活,最基本的一个条件,就是需要孩子有一个好的生活态度,而这种态度就是乐观。

乐观这个词源自拉丁语,它是一种精神态度,反映出的是,一个人拥有一种“期待未来会向着最好的方向发展”的信念。

看似很简单,但是很多孩子面对生活却没有这样的态度。其实,我们也觉得很疑惑,我们拼尽全力,给还提供最好的物质环境,让孩子出去旅游、参加夏令营,开阔眼界,这些我们小时候都没有接触过,孩子已经我们当时幸福得多得多,怎么孩子还是经常会闷闷不乐呢?遇到事情的时候,动不动就觉得过不去了,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一、面对生活,为什么很多孩子看起来总是那么悲观呢?

我们都知道,孩子在小时候都是无忧无虑的,而且他们会很自信、乐观,甚至会盲目地乐观,他们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可是,怎么长大了之后,他们就做不到乐观了呢?

比如,有的孩子英语学得不好,一开始还会努力,时间长了,成绩总也上不去,他们就会变得拖延、逃避,哪怕考试都已经不及格,他们也不会再去学英语。如果父母逼得紧了,他们就会说:“你别管我了,我天生就不是学习英语的料”。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习得性无助。啥是习得性无助?从字面意思来看,就是孩子学习到了一种感受,叫做无助。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呢?我们先来看一下关于习得性无助的实验。

20世纪60年代,美国塞利格曼用狗做了一项实验,他先把够关进了笼子,然后对其进行点击,狗无法逃避,只能在笼子里上蹿下跳。多次电击之后,他将笼子的门打开。此时,狗完全可以掏出来,但是它没有。当他再次尝试去电击狗的时候,狗还没有被电到,自己就倒在了地上。

狗之所以学会了无助,是因为它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失败之后,变得失望,甚至是绝望。而这样状态也同样会出现在孩子身上。

有位妈妈曾经找我咨询,说自己家的孩子做什么事情,都很悲观,都觉得自己不行,她甚至告诉老师,让老师不要让她参加学校里的任何活动,因为他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了。

经过了解,我发现,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一直很高,要求也很严格。不论孩子做什么,父母都能发现做的不好的地方,然后就会批评他。时间长了,孩子就变得越来越退缩,逃避尝试,不会乐观地看待任何事情,形成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

而孩子形成的这种悲观态度,会给他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悲观究竟会给孩子带来哪些负面影响呢?

世界卫生组织曾经发布一份过题为《预防自杀:一项全球要务》的报告,报告中显示,每年世界上共有近80万人自杀身亡,每过40秒,就有一人死于自杀。而且,在15岁至29岁的人群中,自杀是高发状况,是死亡的第二位原因。

在我们看来,15岁到29岁,这应该是人生最好的年纪,年轻、有朝气、乐观、积极,才应该是这个年龄阶段的人身上出现的标签,可是,他们为什么会选择自杀呢?这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悲观地看待这个世界。

从本质上来说,悲观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它会产生巨大的毁灭性后果,例如让孩子出现抑郁、退缩、成就感降低。不仅如此,悲观还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严重时,孩子会因此患上抑郁症,甚至选择自杀。

三、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培养出一个乐观的孩子呢?

就像我们前面说的习得性无助那样,无助可以是学习来的,乐观同样可以通过学习来实现,但是,在我们帮助孩子建立乐观的认知思维之前。

我们首先要来看一个前提,而这也是影响孩子能否拥有乐观品质的一个重要条件,那就是,作为父母,我们要让自己成为一个乐观的人,做孩子的乐观榜样。

有的父母可能会问,“我乐观不乐观,和孩子有什么关系?”“我不乐观,是因为我生活的不好,我现在为他做这么多,就是希望他可以做到乐观”。但是,这样的想法就大错特错了。

因为,孩子的乐观,很大一部分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孩子不仅会复制父母的一部分样貌,他还会复制父母的一言一行,对人对事的态度,所以当我们希望孩子可以乐观地看待人生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让自己成为一个乐观的人。

所以,当我们想要帮助孩子建立与乐观有关的认知思维的时候,其实更多的是教会家长,当我们学会之后,我们就可以在生活中更好地影响孩子,让孩子慢慢学会面对悲观,进而将其转化为乐观。

那这些培养乐观的认知思维,有哪些呢?主要有四种,分别是捕捉思维、对自动思维进行评估、在坏事发生时找到更正确的解释以及化解灾难性的思维。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种,捕捉思维。

这是啥意思呢?就是在我们感觉到难受的时候,要尝试去找一找究竟是哪些想法导致自己情绪低落,当然,想做到这一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这些想法很多时候,都很难被感知到,但是却会对我们的行为和情绪产生很大的影响。而去寻找这些想法,就是捕捉思维。

早上,孩子迟迟不肯起床,妈妈大喊大叫,好不容易起来了,刷牙洗脸也磨磨叽叽,眼看着校车就要到楼下了,孩子还没有吃饭。实在没办法,只能给孩子带上个面包,就赶紧让他下楼。

等孩子走之后,情绪平复下来,我们才突然意识到,自己刚才对孩子那么凶,是不对的。“我怎么能这样呢?怎么能对孩子大喊大叫呢?我这样根本就不是一个称职的母亲,我这就。是小题大做,我这样的形象会不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呢”?刚才还是气愤不已,转眼就变成了内疚自责

第二种认知思维是,对那些“自动思维”进行评估。

有时候我们对自己说的话,其实未必是正确的。就像是刚才我们觉得对孩子那么凶,做不到耐心温和,这就证明了我们是一个不合格的母亲。

可是,生活中,难道我们就没有做过其他对孩子好的事情吗?给孩子洗衣服、做饭,带孩子上早教、学特长,陪孩子看动画片、玩淘气堡,不管多累,我们都在尽力陪伴着孩子。这么一想,似乎我们也没有那么糟糕。

第三种认知思维是,在坏事情发生时,找出“更正确的解释”,来挑战自己的自动思维。

当我们觉得自己因为孩子早起的事情生气时,会产生“我不是一个合格的妈妈”这样的认知,不过经历了对这样的认知进行二次评估之后,我们发现其实自己也么有那么糟糕,毕竟我也做了很多对孩子好的事情。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并不合理的时候,我们的心理压力就会减轻,心情也会随之得到改善。而心情改善之后,我们会发现自己的精力也变得更加充沛,从而可以以更加愉快的心情来面对生活中那些我们认为糟糕的事情。

最后一种认知思维是,化解灾难性的思维。

灾难性思维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思维模式。

当我们的领导批评我们的时候,我们会担心“我再也不会得到重用了”;

当朋友因为一件事情对我们不满意的时候,我们会觉得“他是要和我绝交了”;

当伴侣和我们吵架的时候,我们会认为“他是要和我分手了”。

其实,这些都是灾难性的思维模式。发生一点儿小事儿,我们就会将这件事情的后果无限地扩大,然后让自己处于恐惧之中。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其实这些事情根本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严重。

领导批评我们,是为了督促我们,因为他要把更重要的工作交给我们;

朋友因为一件事情对我们不满意,我们只要把误会解开,友谊是不会这么轻易就消失的;

伴侣和我们吵架,只是因为我们没有顾及到他的感受,他会因此生气,恰恰是因为还爱着我们,想和我们共度一生。

所以,下次再遇上什么事情,让我们感到恐惧,不妨好好思考一下事情本身,然后我们就会发现,真的没什么大不了。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作用绝对不仅仅是教他学会多少知识,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激发孩子强大的生命力,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品质,让他可以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困境,能够充满力量地开启属于自己的人生旅程。


陆北老师专业解密青春期,做你最温暖的陪伴。我的头条号是陆北老师,欢迎大家关注!同时,也十分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育儿烦恼,陆北老师将陪你一起面对解决。

本文由陆北老师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如需转载,私信联系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害怕失败、恐惧挫折:想让孩子乐观面对,需要教会他四种思维模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eqdn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