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8183732/1deaedbedb3bf06f.png)
1921年底,鲁迅先生创作了著名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阿Q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
“阿Q精神”主要是指阿Q的“精神胜利法”,据说这种办法是无往而不利的。阿Q是个很可怜的人:长相不好,头上有一块癞疮疤;没有固定工作,全靠打短工(尽管“很能做”);住房条件差,在土谷祠栖身。阿Q又是个欺软怕硬、争强好胜的人,喜欢惹是生非,比如欺负小D、调戏吴妈、偷尼姑庵的萝卜等等。然而阿Q常常失败:欺负小D,把自己累得筋疲力尽;调戏吴妈,挨了竹杠不说,还丢掉了饭碗;偷尼姑庵的萝卜,被黑狗撵得鸡飞狗跳;就连与王胡比赛捉虱子,也没有别人捉得多、咬得响。因而阿Q的胜利,只能靠精神。挨了打没关系,“儿子打老子”,打高了辈份;捉的虱子少不要紧,“孙子才捉得多哩”,辈份还要高些。说穿了,阿Q的精神胜利就是自欺欺人,自我麻醉。这种办法的极至,就是把自己假想成对手,在自己脸上啪啪打两下,打得热辣辣的疼,然后就得胜了。所以,阿Q永远是心满意足的。
然而《阿Q正传》问世近百年之后,阿Q精神似乎越来越不管用了。从前,阿Q们所争的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即使失败也很容易想开的。而如今,别人的工资叫“年薪”,动不动就上百万,阿Q呢,月入二三千。于是便想:孙子才拿几万哩。辈份固然是高了,可孙子是绝对不会孝敬爷爷的。看到别人抽高档烟喝高档酒,阿Q心里说啥也不是滋味。看到别人与美女出双入对,在公开场合大秀恩爱,而自己连吴妈都沾不上边,老大不小的人了还是光棍一条,阿Q便恨得牙痒痒的。
后来,阿Q终于搬新居了,开始玩手机了,时不时可以去农家乐嘬一顿了,甚至可以出门旅游了,但是,看看那些妈妈的亿万富翁------。阿Q在自己脸上啪啪了又啪啪,狠揍那些孙子,可还是睡不着------
说句实在话,你,我,他,我们相当多一部分人,都或多或少有一点阿Q抑或“阿Q精神”。面对改革开放带来的激烈竞争,面对多元化的价值取向,面对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大的反差,我们也越来越不平衡。
于是有一天,一种新的精神胜利法——“心灵鸡汤”——应运而生。
“心灵鸡汤”的种类很多,如何看待事业,如何看待人生,如何看待金钱等等,林林总总,涉及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似乎懂得了“如何看待”,你就想开了,平衡了,从而也就心满意足了。
初次喝“鸡汤”,感觉还不错,味道鲜美,好像还很滋补。多喝几回,乃至被人强灌,那“鸡汤”就成了“鸡水”。每天灌满满一肚子水,那感觉无论如何也好不起来。
我总结了一下,大多数“心灵鸡汤”的主题都是教人“看淡”。金钱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事业嘛,宁要健康,不要功名。后代嘛,儿孙自有儿孙福,该放手时则放手。人生嘛,平平淡淡才是真。有这样一段话说得最直白:“只有甘于平淡,不争,不执着,不计较,才能感受到更多幸福”。
喝了“心灵鸡汤”的人,姑且不论是不是能真正做到“看淡”从而甘于平淡或者显得平淡,从而不食人间烟火,“不争”和“不执着”就很值得打个大大的问号。我们可以不争名、不争利,但是不可以不争先。我们可以不执着得与失,但是不可以不执着一个既定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没有不屈不挠的抗争,没有打破砂锅问到底执着,很难想象人类会是怎样一种生存状态,很难想象我们购物时可以足不出户,与亲朋好友交流时可以通过语音或视频。
《阿Q正传》是鲁迅对旧中国病态国民性的一次集中展示和系统的大清算。用鲁迅的话解释精神胜利法:“中国人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地满足着,即一天一天地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
说到底,“心灵鸡汤”无非是改头换面的阿Q精神。
我就是我。上苍给了我独一份的外貌、独一份的性格和独一份的生活,同时也给了我独一份的体验和独一份的快乐。我可以甘于平淡,那是在我竭尽所能绚烂之后。我可以不争不执着,那是在我执着地争过甚至拼过并在争与拼的路上留下了或深或浅的足迹之后。
我就是我。驾车出游,在平坦的高速路上飞驰是快乐的。我没有私家车,约上三两个朋友远足,在宁静的乡间啼听鸟语、悠然漫步,不能说就不快乐,而且二者的快乐程度很难做比较。进入豪华酒店,享受高档服务,那感觉自然很好,然而远离城市的喧嚣,到真正的农家乐去,自己动手摘果子、采蔬菜,那感觉未必就不好。这种感觉也是没法比的。如果一定要去比,那就是自寻烦恼了。
我就是我。我知道,一个人就算是历尽沧桑,磨平了棱角,仍然会有烦恼、有痛苦,然而没有烦恼哪来的舒心,没有痛苦又怎能有快乐。要活得象一个人,不管你是花甲还是古稀,也应该敢哭敢笑,敢爱敢恨,活得有尊严,有血性,而且就是要不知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