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理科生,我在上高中生物时学习过转基因,只是单纯作为一项知识而没有价值观上的判断;然后大学开始接触一些NGO和媒体报道,慢慢相信他们所宣传的转基因作物的种种危害,甚至一度冲动想去当志愿者,排查超市里的转基因食品。毕业后因为工作的原因,我开始接触到科学上对转基因的解释和态度,才慢慢对这项“妖魔化”的技术产生好感。我也在反思,为什么自己以前会相信这些不实的宣传和谣言,对转基因咬牙切齿呢?
科学不是问题,信仰才是问题。科学只是一个事实陈述,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信不信倒是个人的事情,任何人无权干涉。我不想在这篇文章里兜售什么观点,事实上我也无权兜售什么观点。对于专业问题,专家才有发言权,什么记者、官员、公知还是得靠边站,就像种地的不能指挥扫大街的一样。我只是很好奇,互联网这么发达,谣言为什么越来越猖獗?利用互联网,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还是变得狭隘;我们是更愿意相信真相,还是只愿意相信自己,这才是我关心的问题。
转基因问题恰似一块试金石,让繁荣无比的互联网的底色暴露出来。信息大爆炸带来的后果就是每个人都有可以选择信息的权力,但往往并不具备选择信息的能力。尤其在专业化分工极其精细的今天,同一个专业的两个不同的方向可能都完全相隔。这意味着,每天会有大量信息铺面而来,而我们根本没有精力去验证每一条信息。个人偏好决定我们青睐哪些信息,排斥哪些信息;久而久之,我们并没有变得更加博识,而是更加自我——往往这种自我还很强硬。于是,一个有价值观,有逻辑,有论点的“思维之屋”搭建完成。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这种“思维之屋”越靠近底层需求,就会变得越强硬。比如很多人讨厌转基因食物的说辞便是“自然的总是最好的”,这显然就是从安全需求出发的考虑。但是再往深层次想一想,为什么自然的总是好的?转基因是非自然的吗?人类的进化一直都是伴随着自然的食物吗?多问问为什么,也许那些根深蒂固的想法就会慢慢瓦解。当“思维之屋”越靠近高层需求,那么重建就变得越容易。比如政治倾向,就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需求,你得到的信息越多,那么你所作出的判断就越准确。经常有朋友从保守转向激进再转向保守,或者从左转向右再转向左,等等。
转基因问题另外的一个好处是,让每个人都清楚明白自己的利益所在,而不要盲目得为他人的利益站台。比如,有人说转基因不好,我们不要吃。富人拍手称快,他们买得起昂贵的有机食品;穷人们就愁眉苦脸,只能选择打过农药的食物。如果你是穷人,还会盲目的反对转基因么?
争议当然是一件好事情,所有人摆事实讲道理,越辩越明,但前提是参与的人要对论题有足够的发言权,信口胡诌可不行。你可以选择不相信媒体专家,不相信国内权威机构,但是美国、欧盟和联合国的专业机构总该相信了吧?当科学问题不科学之后,一场又一场的罗生门便开始上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