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陪儿子玩魔方,一直是输家,儿子三转两转能搞定的,我很长时间也不一定能整好。表面看是我笨手笨脚,其实是道理没搞明白。理明自然通啊。同样,掌握了头顶、头部两侧以及前额不适症状的处理,枕部,也就是后脑勺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这里说的处理,并不只是说会找到相应的经络和穴位来下针,而是明白如何识证辨证、如何运用规则规范、如何应用规律来作用问题。其实我的很多文字,力求想表达的都是这层意思。至于用针还是用指等具体方法,真的是法无定法、万化由心。
枕部循行的经络,一是督脉,“上至风府,入脑上巅”;二是足太阳经,“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
譬如前面曾经举过一个例子,一个女同学后脑勺不舒服,识证上焦,经络为督脉、太阳经,上病下治、女取右手,后溪穴一针下去,不适症状就没了。有意思的是晚上微信我的一句话,说照照镜子,前面的川字纹好像也没了,言语里充满了欢喜。后来还有没有,我没有去确认,但是针治后脑勺不适,前面川字纹也没有了,说明黄帝内针确确实实不是简单对治一个症,而是调和的督脉、太阳经这个经络体系。后面的症没了,前面同在一个经络体系的症也没了,说不定这个体系里的其他不适之症也没了。当然,这里也可以理解为后病前治。不过,黄帝内针真的可以美容,这里先留个悬念,后面慢慢讲。
有一次我出差在外,儿子在家里发高烧,用了一些中医外治手法,但是头痛、高烧的症状不见减轻,也不想吃东西。匆匆忙忙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取出针来,做老爸的这时巴结到关键上了。识证是上焦,症状主要是后脑勺和太阳穴痛胀,喉咙痛,浑身无力、也无汗,经络就基本就锁定在督脉、任脉、太阳经、阳明经、少阴经。我记得当时按这个思路用针不到五分钟,儿子就说头不痛了,眼睛亮了,肚子也饿了,让他妈煮东西给他吃。后来连续扎了几天,虽然感冒症状没有完全消除,但不适程度却再没那么严重,日常生活基本不受影响。
像这段时间正好是夏天,稍不注意就会得空调病,除了关节酸痛、四肢无力、食欲不振,一个很重要的症状就是头晕头痛。前几篇对头部每一个区域的不适症状如何对治,已经比较详细的做了分解,实际上往往是很多症状交杂在一起,不一定正好在某个区域。只要明了理法方针,只要坚守内针规范,头部一些不适症状还是比较容易对治。
如果满头满脑都痛胀昏沉,一般都是找症状最重的地方率先下针,然后一针一导引,根据症状的变化决定下一步用针,症在哪,针到哪。主症解决了,余症还是按这个方法,症之最重处,即是针之首选地,直至头部不适症状逐步消除。还有一种情况,进针之后,一些不适症状会出现游走现象,但不管怎么变化,只要有症,我们就按照法则,始终跟着症找同气点、找阿是穴。
至于是在手部用针,还是足部用针,不用过多纠结,一般以手部或者足部的阿是穴为准。如果找不到阿是穴,一个办法是怎么方便怎么来,手部、足部的同气区域都可以。还有一个办法,直接在足部取穴,上病下治,远端施针,或许效果会好一些。但这也是法无定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时的心念。
有人或许会问,讲头部不适问题,怎么说来说去都是讲头痛。其实说的是头痛问题,但对治处理的思路,同样适合这个区域其他一些不适症状,头痛只是其中一个症的表现形式。专门以头痛贯穿举例,是便于更加清晰地理解,黄帝内针理法方针在此处的灵活运用。明白了这个思路,今后再碰到一些头部不适问题,就再也不会“头痛”啦!
小贴士:枕部不适症状,识证为上焦,经络主要是督脉、太阳经。如症在两侧,按左病右治、右病左治、上病下治取穴;如症在中间,按男左女右取穴。手部取穴一般为太阳经后溪穴、腕骨穴,足部取穴一般为太阳经昆仑穴、申脉穴等。具体取穴可以阿是穴为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