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音乐
以曲写心 以乐言情——我的零基础学作曲之路(六)

以曲写心 以乐言情——我的零基础学作曲之路(六)

作者: 我从彩虹那边来 | 来源:发表于2018-09-17 14:08 被阅读55次

第六章 开始成为一个鼓手

时间倏忽而逝,我回望上一篇学习笔记,发布时间竟已是半年前。心里着实感觉一些惭愧不安——学而不思则惘,学而不记恐忘。求学路上的足迹,如果不留在纸面上让笔墨帮忙保存,恐怕久而久之就湮灭无痕。

过去这半年,我学了什么呢?我的学习仍然围绕着半年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节奏。我听不出节奏,缺乏节奏感,于是作曲的时候也写不好节奏。而节奏恰恰是音乐最基本的要素啊。音乐可以没有音高,却不可以没有节奏。

为了建立对节奏的认知,半年前,我开始跟着上音的W老师上一对一的视唱练耳课,从学听、打最基本的节奏型开始。

然而,这条解决之路没走多久,我就被另一个拦路虎难倒了。心中沉积的对草原的热望无可排遣,于是我想写一首蒙古风格的金属乐,就像我最喜欢听的九宝乐队、suld乐队的曲子一样。主题乐句、配器、甚至曲式我都想好了。

可是,一首金属乐的节奏可是重中之重,我怎么写得出来?打开cubase编曲软件,最直接的问题就是:我怎么写架子鼓的音轨?

我向S老师请教这个问题。老师打开他电脑上的乐谱,给我看其中的鼓分谱,并现场播放给我听。

“你得去了解这个乐器的基本构成、常用的技法,才写得出来。你看,其实它就是几条鼓组在重复使用。”

我盯着屏幕上那快速滚动的音符,强作若有所悟状,其实心如死灰——老师说的是什么意思?我完全看不明白这个鼓谱啊,那么多堆叠的音符,怎么就发出了这规律有力而丰富不羁的击打声?

也许S老师看出了我的沮丧,他试着安慰我:“这个也不难,我们当年都是扒谱学的,怎么也得扒几十首吧。你得去试试扒谱,能把谱扒出来,也就会了。”

扒谱、扒谱、扒谱……看来,这是我绕不过去的山了。

怎么能把它踩在脚下?

站在回家的地铁里,我一会心里发狠,一会又觉得四顾茫然。

继续跟着W老师从最基本的节奏型学起,路线很确定,可是也很漫长。

要不然,就见招拆招,日拱一卒吧!写流行曲的那些人,也不见得就从节奏型学起,同样写出了重型音乐啊。既然不懂鼓又偏偏想写鼓轨,那就从弄懂鼓开始好了。


于是,我又拜师了。这次,是教我架子鼓的老师Z。Z老师是我在网易云音乐上认识的️友W介绍,他是W的校友,两人还组过校园乐队。Z正在北京迷笛音乐学校学鼓。

由于异地的缘故,上课都是通过微信。Z老师告诉我一些知识点和练习要求,我练好以后拍视频交作业给他批改。虽然缺乏面对面的指导,但我一点也不敢放松。因为,Z虽然年纪轻轻,却是我遇到的最严格要求的老师。讲知识点言简意赅,练习要求也特别明了,具体到练习拍速、条目、时间、目标拍速,然后,每周固定时间交作业。有一点点差池,他就会在微信里疾言厉色,让我噤若寒蝉……

这样的高压教学模式,是我始料未及的。很久以后,Z老师才告诉我:“要学这个,不吃苦是不行的。你找我不就是为了吃苦吗?”

这么伟光正的逻辑,我竟无言以对。但是,内心的确很敬服,在学音乐的路上,不竭尽所能,怎么前进呢?何况我还是半路出家,日夜兼程恐怕也难以与先行者并驾齐驱,怎么还有空间去舒适?

此外,Z老师的教课方式,也恰合了我的学习期望——掌握一件乐器,从它最根本的技法和原理入手。从3月20日上第一节鼓课开始,我的学鼓历程清晰如下:

第一个月,在哑鼓垫上练左右手单击,从击打八分音符开始,逐渐加快到十六分音符,拍速从30,到120。在练习过程中,我也同步学习了一个架子鼓包含的常见部件,各个鼓的名称、作用。从这里,我终于了解了从前看的那些架子鼓演奏视频里,鼓手潇洒不羁的敲打出的玲琅的声音到底来自于哪里。

学到半个月的时候,我斟酌了一番,最后下了决心,要把鼓作为我的辅修乐器,好好学下去。也许以后某一天可以凭此参与什么乐队演出呢。抱着美好期望,我买了Z老师说可以“一步到位”的电子鼓——Roland 11kv,一套鼓价格8000多,还不含音箱。既然下了血本,更要一往无前了。

第二个月,除了要我继续练左右手单击十六分音符,Z老师开始教我鼓的十六种基本节奏型。

这十六种节奏型,是由十六分音符和十六分休止符排列组合而成。一拍内按十六分音符划分,则有四个发音点位,每个点位都有十六分音符或休止符两个选择,根据排列组合规律,则一共可组合出2*2*2*2=16种节奏型。

鼓的16个基本节奏型

这些节奏型,就是架子鼓编排中最常用的节奏单元。Z老师要求我严格遵循节拍器,在军鼓上把16个节奏型打到一分钟70的速度。

这个过程刚开始十分痛苦,因为,我根本卡不准拍,尤其是休止符的时值,更要全凭内心节拍感。

但是,经过艰难的从不准到基本卡准的过程,我发现,我开始建立节奏感了!其实,这些节奏型,不就是视唱练耳课的W老师要我听和打的节奏型吗?我能自己在鼓上打出来,比听和手打又更进了一步。简直是喜出望外!我更加笃定了要好好学鼓的决心。

第二个月,我还学了认识鼓谱,也就是各个鼓在五线谱上表示的位置,并练习了第一条动次打次的条目。

学鼓的第一条练习曲

这条练习曲是把前面16种基本节奏型应用到了底鼓、军鼓、镲片的组合上。这就是开始真正的打鼓了,要同时击打几个鼓,手和脚的配合成为必需。练踩底鼓,也像练左右手单击一样,需要逐步打开腕关节,建立平时生活中几乎不会用到的腕关节的高度灵活性,这个过程也费了我不少功夫。

学了真正的打鼓以后,我终于上手了第一首练习曲——来自英国重金属乐队cradle of filth的《Halloween》。120的曲速,对单击手速才练到120的我来说,十分吃力。又是一番折磨之后,好不容易才基本完成。

以曲写心 以乐言情——我的零基础学作曲之路(六)

分享我从彩虹那边来--的动态 重金属初体验-来自英国黑金属乐队Cradle of Filth乐队的《Halloween》。http://music.163.com/event?id=5339080483&uid=371098458&userid=371098458 (@网易云音乐)

Z老师说,这首曲子的鼓不复杂,比较规律,只有少部分涉及“加花”。

“加花”是什么呢?于是,Z老师开始教我打鼓必学的重音移位。其实到目前为止,我对重音移位的理解也还十分粗浅。因为还是初学阶段,Z老师更多是在强调肌肉练习,形成肌肉记忆。乐理知识只是辅助。

16个基本节奏型的重音移位

以我的学习体会来看,重音移位其实是一种击打手法。击打鼓面的手法有轻有重,重,即是鼓槌抬高到与鼓面垂直后迅速下压手腕击打鼓面,轻,即是鼓槌只平行于鼓面之上2、3厘米,略微抬腕后轻轻下击。各次击打中轻重配合,连续起来,就会产生奇妙的节奏跃动感。

Z老师安排我把重音移位的技法继续用在16个基本节奏型的击打练习。目标是拍速达到80。

一开始上手,我几乎对自己的笨拙感到绝望。拍速30时,还可以慢慢反应每一次击打是抬高还是放低手腕。速度越快,就要求反应越快,而且每一次击打的轻重不同,前后的配合必须快速衔接。

不过,同样的,艰辛的路走过之后,会不由得感激自己的跋涉,因为又解锁了新的技能!我终于感觉到了鼓组形成的节奏律动。原来,鼓不是我从前以为的颗粒性乐器,在快速的轻重配合的击打下,鼓也可以形成韵律美。所以,没有音高,音乐也一样可以诞生!

第三个月,我开始学另一个打鼓必学的技法——“线性击打”。以我粗浅的理解,线性击打其实是改变常用的同时击打几个鼓的技法,变成依次击打几个鼓。鼓槌在不同音色的鼓之间快速切换的过程,会产生流水一样的律动,“线性”之名,也许就来源于此吧。

当然,这种击打不是绝对的依次击打,也涉及到少部分的手脚同时击打,但是总体来说,大部分是在各个鼓之间的快速切换。

Z老师要求我每周练习五条线性条目(每条四小节),目标拍速80。

练了一两周后,我还得自己写线性曲谱!虽然只是写一小节,我也感觉有点无从着手的惶恐。“要自己听起来觉得好听”,对我这种死板理性派来说,这个标准玄之又玄。我试着把16个节奏型分配到不同的鼓上去击打,写了两稿,看着谱似乎还不错,一上鼓试打,简直是灾难……没办法,还是得硬着头皮按实际击打的需要来修改。不由得又对作曲的其中一个规则有了更深的体会——作曲家不能凭空臆造曲谱,必须得了解乐器实际的演奏规律,否则,写出来的曲子不切实际,就得不到完美的演绎。作曲,是心和手、思和行的合一。

第三个月,还发生了一件大事,我终于开始扒谱了!第一首真正自己扒谱的曲子,是谢天笑的《把夜晚染黑》。这首在我的学鼓之路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曲子,注定要让我铭记在心了。

我兴奋的把自己扒出的第一部分曲谱拍给S老师看。老师很欣慰的鼓励我,走出了扒谱的第一步!

其实,我学扒的只是歌曲中的鼓谱,比扒全部谱简单很多。

扒鼓谱第一步,听歌曲的节奏律动。也就是分辨歌曲中底鼓和镲片各自击打的节奏点位,如果镲片是每个八分音符击打一次,那么就是通俗说法的“八分律动”,这首曲子的律动正好就是最常见的八分律动,其中底鼓出现在毎小节第1、3拍,军鼓出现在第2、4拍,而镲片则填满了4拍中每个八分音符。

以曲写心 以乐言情——我的零基础学作曲之路(六)

听鼓谱的过程,就是磨耳朵的过程。我一遍遍的重复播放这首歌,竭力辨认其中鼓的击打。常规乐段中的击打还比较规律,一到乐句末尾、过渡小节,尤其是副歌部分,就是大量的“加花”,快速过鼓形成的丰富音响效果,让我完全听懵了,我听不出来它们到底来自哪些鼓。

没有足够的熟悉度,就算上百次的重复播放,我还是听写不下来,几乎要急哭了。最后,Z老师把他演奏这首歌的视频发给我,让我照着视频去看加花部分到底打的是哪些鼓。

看视频也差点让我看成了近视眼,因为曲速120,对加花部分的击打很迅速,让我眼花缭乱,不得不求助于老师。最后,这第一首扒谱歌曲我算只完成了一半,复杂的加花部分我还是看老师给的曲谱,对照着演奏视频,才看明白。

但是,扒谱的过程对我来说是非常宝贵的体验。我终于亲身体会了怎么从听打击乐器来听出一首歌的拍号、曲式,对常规的4/4拍歌曲,我学会了自己听写出歌曲结构,初步解决了听拍号的问题。

而且,更重要的是,Z老师告诉我一个可谓拨云见日的道理——听音乐不能只注意到表层的唱词和旋律乐器,要敏感的去分析一首曲子的结构、节奏律动、配器特点,从中得到启发。

时间很快来到了第四个月。《把夜晚染黑》的曲谱已成,接下来就是怎么演奏出来。这时候,我又面临了新的问题——单击速度太慢。此时我的单击拍速才刚刚达到每分钟130,要演奏一首曲速120且有大量加花的歌曲,显然是力有不逮。

所以,第四个月我的主要任务是要练基本功,尽快把单击速度提高。Z老师说,机能是最重要的,什么时候都不能放松,单击到160以上我们才能进入下一阶段。老师给了我一个提升单击机能的练习条目,分五组,每组十分钟,组间休息五分钟,必须以目前能达到的最高速度击打。

第一次练这个机能练习,我在第一组就热出了一身汗。在十分钟内,我的双手手腕必须一直以每分钟130*4=520次的频率起落,击打鼓面。十分钟的时间从未如此漫长,我也从未感到手腕这样一个少有存在感的关节能承受如此强烈的工作。时间倏而凝滞,意念倏而飘忽。我在似真似梦之中熬过了每一个十分钟。

第四个月,除了练单击和线性技法,我还接触了第二首歌曲的扒谱。不过,这首曲子,我在扒谱第一步就阵亡了。因为,这是一首3/4拍的爵士歌曲《Big bad love》。

新手上路期,我没接触过3/4拍,更没练过节奏摇摆的爵士乐。第一次听这首曲子,我完全陷入了迷雾之中,已有的知识全部无法套用。镲片到底击打的是八分音符还是四分音符?为什么底鼓的击打不是均匀的?非均匀到底是因为其中有三连音,还是有附点音符?

在旅途中,我见缝插针的重复播放这首曲子,试图听写出结构和节奏。可是,耗费了大量时间,仍然不得其门而入。难道我学了三个多月,还是听写不出一首歌的拍号吗?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强烈的挫败感让我几乎垂泪。Z老师安慰我,这是我没有接触过的风格和拍号,听不出来实属正常。

除了整顿心绪,勉力继续,还能怎么做呢?我不能因此而放弃。在游刃有余之前,所爱之事就是痛苦的最大来源。这是不得不直面的挑战。

既然还没有接触过新的风格和节奏,那就先尽快把已学的东西掌握好。

第四个月、第五个月,我的学鼓课都在练单击和线性中度过。尽快把单击速度提高到每分钟160,成了我目前最主要的目标。

在学鼓的过程中,我没有遗落琵琶练习。我终于学完了《十面埋伏》,完成了七年前抱起琵琶那天立下的心愿。但是,我的弹奏离原曲演奏的标准还有一段距离。我想走近公开演奏的水平。Z老师说,他并不相信童子功的说法,乐器演奏归根到底都是建立足够的肌肉机能,少儿可以,成人一样可以。

这些话,对一直以来受制于“童子功”魔咒的我来说,是莫大的激励。我同样不想相信,难道我就一辈子不能达到专业演奏水准了吗?

既然最根本还是肌肉机能问题,我决定把Z老师教的练手腕机能的条目模仿应用到练手指机能上来。琵琶的轮指、弹挑、双弹、摇指,我要一个一个的去突破。从低速练起,量化练习时间和目标速度,总会提高的!

学音乐的路上,群山逶迤,也许此生我都难以达到一览众山小的高峰,但是,走在路上,我看青山多妩媚,已是莫大的幸福。

与所有音乐爱好者共勉。

以曲写心 以乐言情——我的零基础学作曲之路(六)

练习之余,我录制了讲解琵琶弹挑入门的视频,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移步观看,一起进步~

分享我从彩虹那边来--的动态 从粘指甲开始,详细讲解怎么发出第一声琵琶音,成人零基础也根本不要怕哦,一起进步http://music.163.com/event?id=5603731402&uid=371098458&userid=371098458 (@网易云音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以曲写心 以乐言情——我的零基础学作曲之路(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evfn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