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补写,昨天没有写的一篇文章,昨天我还是像往常一样翻开了《在细雨中呼喊》这本书感叹只有切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书中的人物,以及他们的思想
书中孙光明因为救一个八岁的小男孩儿,被水淹死,一开始孙广材体现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爱,明明已经在田里干活,干得精疲力尽,但是得知儿子被淹死的消息,还是第一时间跳进河里,把儿子的尸体打捞上来,然后就是头到地拖着他奔跑,最后一直跑不动了,还在喊孙光平,接着拖着弟弟的尸首跑,希望能用这样的方法让他把水给吐出来,一直到最后,跑得没有力气了,摔倒在桥上才心死,接受儿子已经死了的事实。
在儿子的葬礼上,被救孩子的父亲拿出100元钱,跪在她的面前说:这是我能为你们家做的一点薄之力,当时孙广才说:我儿子为救人而死,我感到骄傲,绝不能要你的钱,渐渐的,这件事情在村里传开了,于是父子俩就忘记了儿子以及弟弟的死开始盘算着儿子的死,是不是被传到县政府,甚至北京天安门国家会不会为此给他们奖励?甚至让他们到北京生活,当官,一时之间,舆论四起,整个村子上的人都说孙家要到北京生活,孙广材为此也是折腾了好几番,先是穿新衣服,迎接政府的人,后是穿破烂的衣服,彰显他们勤劳朴素,一直到后来都没有等到穿中山服的人到来,才觉得政府是不会派人来了于是,他们退而求其次,找到被救孩子的父亲,要回补偿金,并且一张口就是500,在当时是一个很庞大的数字,被救孩子的父亲当时就说:我们根本拿不出这么多的钱,于是在村里人的讥笑下,孙广材说我要到省里告状,结果状没告成,反倒爬上了斜对门寡妇的床上,半夜在翻窗,回到老婆的床上,孙光平的母亲明明知道,但还是一如既往的接纳了他
读到这才发现,人世间的亲情在金钱和权势下显得一分不值,人们更在意的还是自身的利益,同样的,延伸了5000年的伦理纲常的弊端,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明明是自己的丈夫出去鬼混,妻子知道可一样,不怪丈夫把一切的责任都推到寡妇身上,就像现在社会一样,男人出轨只会说:我犯了一个男人都会犯的错,而大众却会把女子作为第三者,比喻成小三,甚至是同为女人的妻子,他们不知道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不是自己的丈夫,想要出去鬼混,那怎么会有小三呢?
虽然说女人一直都把自己塑造成一个贤妻良母的形象,对丈夫的出轨不加追究,可横杠在心里的伤疤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退的,就像是四年前的文章出轨姚笛,最后马伊俐还是选择了原谅文章,但是隔四年多,心里的疤还是裂开了,最终走向了离婚,就像是孙光平的母亲,在寡妇的讥讽下,怒火最终爆发了,与寡妇在田野里打了起来,可现实就是如此的残酷,一个40多岁瘦小的妇女被打趴在田埂上,丈夫没有过来保护他,儿子也没有为自己抱不平,只得一个人,在田埂上哭泣
就是为什么在中国过去会有婆媳关系不和,甚至是婆婆处处为难儿媳妇,折磨儿媳妇,可能就是因为他们在嫁为人妇时,也遭受到了同样不平等的待遇,心里的一腔怒火,无处发泄,所以只能把这些怨恨都发泄在自己的媳妇身上,一代又一代的延续下去。一直都走不出这种死循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