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尝试以接近学术研究的角度写我对李白这个唐代大诗人的浅薄之见。姑妄写之,还请各位姑妄看之吧。
介绍一下李白的生平背景,据我目前所了解到的有限的知识,只知道李白是盛唐时期的一位诗人,年少得志,至今历史都没有搞清楚他究竟是四川人还是韩国那边的人,不过历史对于这个问题的争论一直持续不下,这不在我们今天讨论的范围之内。李白家庭环境优越,祖上都是做官的,父亲也重视对他的教育,所以从小儒家思想是没少学,正统文学没少看,按照既定的步骤参加科举,后来得到皇帝的赏识。
在戏剧《长生殿》里,李白作为唐太宗眼前的御用诗人,他是专门给皇帝和杨贵妃写诗歌的人,在当时可以算得上是盛极一时,红透了半边天,享受到了一个文人能够得到的皇帝的最高礼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皇帝的赏识成就了他的少年得志和风发意气,可是也是因为不愿继续奉承皇帝,写一些今天所谓的阿谀奉承的违心话,他愤然离开皇宫,四处去游荡了。
也有人说是因为他受到奸臣小人的诋毁,像屈原一样不肯同流合污,只能选择离开朝廷这个是非之地。他心中本来有万丈豪情等着在仕途上好好施展一下,可是还没呆多久,他就发现树大招风,风光招人妒。不过按照李白的性格也的确不太适合混迹于官场,官场讲究一种儒家的大智慧,是明哲保身,退而求其次,在千难万险之中还能苟延残喘的生存,今天看来不太适合李白这样少年得志,前半生顺风顺水的愣头青闯荡的。
愤然离开官场之后,他心中是愤愤不平,觉得自己的一腔才华无处施展,也觉得自己的雄心壮志没有舞台发挥。在那个年代,如果你没有得到最大的伯乐皇帝的赏识和支持,想要在政治上有一番大作为,简直是痴心妄想的寸步难行,让你领会一下什么叫孤独无援。没有强大的外力支持,还是就不要妄想能有一个好仕途了。
果然李白不会就此作罢,以他的心高气傲怎能久居困境呢!正是因为他的理想抱负得不到实现,转而只能在诗歌里泄愤,所谓的发愤著书和不平则鸣,今天看来他的很多诗歌的确有点像是怨夫诗。过度自信可能就是自恃才高,类似天才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以及我辈岂是蓬蒿人这样的诗句,满满的透露出作者自负的心情。
理解他的抱怨和不平,一个少年得志的意气风发的中少年人,在人生最辉煌的年纪却不能做自己觉得最有意义的事情,李白是怎样的人啊,他可是诗仙,一路的顺利让他有点一度迷失了自我,只能借酒浇愁,通过酒精麻醉自己,喝醉之后干嘛呢,只能满腔怨恨倾泄在诗歌里,所以感觉他的诗歌有点怨妇味道,但是又是有能力的那种人的不平之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