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为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薇泩铃单月征文」第六期【艺术人生】
有人说,这个世界的发展总是太快,让生活在里面的人天天苦于追赶,身心疲惫。多少人想活得潇洒、活得通透,活成能边走边慢慢欣赏的人生,却是那么不容易。在我身边,却也发现有那么一些人,就过着令人欣赏的生活,他们没有大富大贵,专心地活在自己的节奏里,不慌张,不躺平,年复一年,坚持着自己的坚持。
一、爱花爱美食的乖乖姐
乖乖姐是我参加义工活动认识的,网名就叫乖乖。她身材略胖,说两句话就能露齿欢笑,一副可亲的邻家大姐模样。在大家回机构搞活动时,她因为住在附近,又擅长做菜,经常过来帮忙。
她就和她女儿两人生活。开有一家午托,天天见她朋友圈晒着午托孩子当天的丰盛午餐。看着普普通通的菜变成色香味美的舌尖上的诱惑,让我这个厨房文盲不禁顶礼膜拜。
除了美食,乖乖姐很爱养花。她的种花知识,感觉比花市卖花的都多。什么花要怎么护理、注意什么细节?谁有问题请教她,都能得到热心回应。记得有一次为贫困学子搞了一场义卖活动,她捐出了十几盆花,拍卖得两千多元。她一边为拉到善款而高兴,一边却又像舍不得自家养大的孩子被别人抱走般,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客人们把花搬走。
我最佩服她的,是她如艺术家般把自家阳台打造成了空中花园。不大的阳台,被她布置得美轮美奂,几十种花在里面争妍斗艳,不知道的还以为进了一个花卉场。
清晨,她会弄好早点,叫女儿一起在花丛中享受美食。休息日的时候,她们会在阳台的小桌子,听着音响飘出的轻缓音乐,或看书或写作业。把我们这帮在朋友圈的吃瓜群众,羡慕得恨不得穿越时空立马过去,一起享受眼前的繁花似锦。
所以乖乖姐的生活,是那种能把普通日子过成如花如诗的。
乖乖姐家的花二、山歌王子刘三弟
团队里面,还有个人特别引人注目,就是喜欢唱山歌的刘三弟。年过三十、身材矮胖、脸色黝黑的他,还是宛如一个大男孩。
刘三弟在家是否排行老三,我们无从知晓。因为他经常和团队中两位老记称兄道弟,一个称大哥、一个称二哥、他自称小弟。我们都把他喊三弟了。
他很积极参加活动,喜欢开玩笑,所以也经常被队友开他的玩笑。
凡碰到一些热闹场合,有人开玩笑般的喊“山歌王子,来唱首歌吧。”
他这个时候可不管对方是否开玩笑,绝不扭扭捏捏,都会爽快答应,仿佛唱歌就是他最重要的事情。只见他利索地站出来,双手摊开,摆开架式,那略带一丝女生腔的悠长声音便会飘入我们的耳朵,听来别有一番韵味。
“多谢了,
多谢大家来捧场,
活动成功多高兴嘿螺,
唱首山歌敬贵人,
敬贵人。”
唱完还要来一个标准的鞠躬。
他山歌王子称号,就是这样来的。不论何时何地,他总能出口成歌。你指定唱哪方面内容,他也配合得很好。有时还在脖子上挂着一条围巾,唱的时候双手做着各种动作,让你不得不为他浑身散发的热情所吸引。
所以刘三弟的生活,是平常日子中自带歌声的。
三、书香学爸刘记
刘记是市里某台的大记,也是我们公益团队各项活动的实力派主持人,瘦高个子,身材保持得非常好,不该多的肉一块都不会多,在团队里圈粉无数。所以在辛苦的主持之后,经常得到女队友给他献的花。他本是歌仙刘三姐的成名地——桂林之人,因为喜欢我们这座城市就把自己“嫁”过来了。
可能是常年主持的腔调习惯,平常说话他也是带着一副新闻腔,略带沙哑的男中音,客观中正不急不缓的语调,一听就让人感觉学问不凡。
他多才多艺,曾组织公益队友免费培训打手鼓。自己弹得一首好吉他,还会创作歌曲。久不久能看见他发布视频,弹着心爱的吉他,唱着自己原创或改编的歌曲,传递着正能量。
他经常会帮学校拍一些宣传视频,在一些节庆或重大纪念日活动,也组织拍一些创意公益视频。很多时候出境的都是一帮活泼向上的孩子们。这里面,就有他正读小学的女儿、一个脸上时常洋溢着欢笑的阳光女孩的镜头。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在育儿方面执着般的身体力行。
听他说,他基本不会在家里做应酬,晚上有时间就会陪小孩在家读书,讨论知识等。曾有幸去过一次他家,陈设简单的客厅却弥漫着一股淡雅的书香味。
他会每天把育儿心得分享在朋友圈,记录着当天和孩子沟通的详细情形,有幽默,有耐心,有总结、有点评。这令我们大为称赞,这不就是给我们展现一个最贴近生活的育儿大课堂,难得能做到这样。
从他他一丝不苟的坚持中,我看到的是一位睿智的爸爸,用独特的温柔父爱,让孩子在如沐春风般的环境成长。
所以刘记的日常生活,是带着睿智父爱一路之坚持的。
四、有一大帮女儿的邱爸爸
“邱老大,准备快做外公了啊,打点好嫁妆没呢。”这句话我听过好几次了,都是不同人对同一个人说的,这个人就是邱老大。
邱老大是本市某报的老记了,目前也是一个困境儿童扶助中心的负责人,我们习惯的喊他老大,孩子们习惯喊他邱爸爸。这里常年资助着一批家境贫困的孩子。少的时候十来个,多的时候三五十个。很多孩子都亲切叫他一声邱爸爸,这当中女孩子特多,有的现在已经嫁人了,好日子那天,肯定会请他去。
邱爸爸五十多岁了,饱经沧桑的脸上总是挂着慈爱的笑容,鬓角已露斑斑白发。他经常自嘲自己是个不爱打扮的小老头,弄得连自己头顶的头发都不断的嫌弃他选择离他而去。年轻的时候,他喜欢写稿、拍摄、户外游玩。据说就是当年和几个户外好友接触到个别贫困孩子就随手帮一把,后来觉得解决不了什么问题,有些孩子是父母双亡,或一方病故另一方外出打工,这样的留守孩子,学习和心理都不好解决,不是单单捐点钱就可以的。
于是他想到要是有一个专门机构,收留这样的孩子,解决他们的饮食起居,安抚他们的心灵,再联系附近的学校解决入学,那该多好啊。可是,当地那时没有这样的公益组织。好友们笑侃他,你自己成立一个不就有了?反正你接触的人不少,兴许就能搞成了。
他真的就为这事奔忙了,从零开始,找场地,请生活老师,购置生活学习物资,对接学校……个中无数艰辛,他都一一坚持过来了。为此他把个人其他兴趣扔在一边,一心扑在这帮娃身上。机构从2010年成立,至今十多年了,日常支出几乎都是靠他不断地对外宣传接收捐助得以维持。
他年轻时喜欢画画,是市里画协中的一员。不过这些年基本没见他画什么作品去卖,见得多的,是晚上在机构的教室里,给一届届的孩子们讲了不知多少期的绘画入门。有时他还请了一些其他朋友,讲围棋的、剪纸的、手工艺等等的,都拉来给孩子们讲课。
每年的中秋节,邱老大会组织我们一帮队友相聚过来给孩子们热闹过节。
“邱老大,做一个小家的家长都累,你做那么多人的大家长,不累吗?”曾经有人问他。
“确实很累,也很难。不过看到他们渐渐长大,有几个还考上了大学,有些已出去工作,也感到很欣慰。多亏了众多爱心人士的支持啊。”他对我们说。
“人各有生活,我既然选择了当了他们的爸爸,就得做好一个父亲的责任啊”。
所以邱爸爸的日常生活,是装着要照顾一大帮娃的责任的。
五、秀才老吴
老吴是我做销售时认识的,当时团队里大家都叫他秀才。
团队老大开会时经常调侃他:“看看我们的秀才有什么好建议?”
为何称其为秀才?其貌不扬的他,一米六几的个子在这城市也是平平常常。大抵是因为他长得小个,说话斯斯文文,永远是轻中音吧,从未见他和谁瞪过眼。
秀才在我们一帮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业务员大军里面,看着就是独特的存在。因为他是我们队伍里学历最高的,去听课写总结笔记什么的,大家都是参考他的多。公司搞活动的宣传或横幅内容,基本也是由他搞定。
秀才喜欢写毛笔字,有厂家领导来洽谈业务时,一块“热烈欢迎某某厂家领导莅临指导”的欢迎水牌,就是由他现场写成的。办公室里用木框装裱着的老大的四字箴言,也是出自他的手笔。虽然比不上外面的高手,反正我们是写不出来。
秀才还喜欢石头,公司大茶桌上,摆着两小块奇石,一块如元宝状的三江石,一块黑中带红的桂林鸡血石。闲暇之余,他会认真的用湿抹布擦着表面的灰尘,让它们润滑如新。
有同事笑他:“老吴,那么宝贝,要娶它回来做老婆啊。”
他会认真的回答:“这是花钱请回来的,肯定要照顾好啊。其实石也有灵性,它能听懂你说的话。”
我们自然是不信的。在哈哈大笑中置之不理了。
如果有新来的朋友跟他聊起石头,他能跟你说上一两个小时。从古代奇石收藏的评判标准,到今天各地观赏石的分布,到评价一块石头的形、质、色、韵等等,不知道的以为他是博物馆里的讲解员,在对着一群游客侃侃而谈。
他说他还有几块不大的和田玉,跟一般矿洞出的山料不一样,是原石籽料,一般只有玉龙喀什河中才会有。质地不算上乘,所以卖得不贵,可是外形都颇有特点,适合观赏和把玩,他就买回在家里收藏着。
除了喜欢写字和石头,秀才还会吹笛子。不过是听他小孩说的,下班回到家如果还没得吃饭,就会吹两首曲子,我们在公司却从没见他吹过,也许是属于他的自娱自乐吧。
秀才还喜欢作诗,有时团队旅游,老大触景生情作一首诗晒朋友圈时,秀才很快就能和上一首,水平看似比老大还略高几分。有时搞活动回来,挺晚了,他会发上一首打油诗,调侃今天的人和事,看得我们会心一乐。
我们都喜欢老吴,喜欢他的平和、不做作。看着是读书人的气质,却也可以一起干活一起开玩笑,喝酒时还会和我们一起大声划拳,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关键是酒量还不错,很少见他喝醉过。
所以老吴的生活,是秀才般的,享受着写字吟诗、文玩收藏、喝酒品茶之乐趣。
朱光潜的《谈美》一书告诉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就是自己最美的艺术品。观以上几位友人的生活,他们都是在普通生活中坚持打造属于自己的作品。不管这个繁杂的世界怎么忙碌怎么改变,他们似乎都一直陶醉在自己的生活里,享受着,前行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