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搜图
▲反“围剿”作战中的红军
编辑搜图
▲反“围剿”胜利雕像
1930年中原大战结束后,从国民党新军阀混战中抽出身的蒋介石,连续组织指挥中央苏区和红军发动了4次大规模围剿,尽管围剿的兵力从10万增至20万、30万、50万,但结果都以惨败告终。其中第四次围剿损失尤为惨重,“师长死伤四员、旅长六员、团长十六员,枪炮损失数万计”。
连续4次的“围剿”失败,使得蒋介石不得不承认国民党军队已经不再是北伐时期的威武之师,而是堕落成了一支“丧失革命精神”、“缺乏信仰、贪生怕死”的军队,要想依靠他们击败红军,就必须重新整顿,提高其战斗力。为此,蒋介石重新成立了 “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南昌行营”,下设3部4厅12处,作为南京国民政府的重要军事政治机构。
编辑搜图
▲风景宜人的庐山
6月25日,新成立的南昌行营迅速接到了一项迫切任务:创办“剿匪”军官训练团。鉴于当时已临近盛夏,地处长江下游的江西已经酷热难当,而参训军官很多来自北方,恐怕难以忍受南方的炎热气候,加上人员众多,为了便于管理,蒋介石决定将校址设在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有国民政府“夏都”之称的庐山上。
负责初期筹备工作的行营第三厅厅长刘兴等人随即带队上山,经过两天的勘察,选定了海会寺一带作为军官训练团的驻扎地。随即,对外称为“海会寺工程”的紧张施工开始了,由于蒋介石的严令督促,南昌行营、江西省政府等都将此项工程当作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积极筹备。
编辑搜图
▲蒋介石与庐山受训军官合影
为了解决人员不足的问题,南昌行营在山下征用了上千民工,又下令调来了第5师独立团1500余人,后来又从行营直属特务团抽调了500余人,不分昼夜地投入修建营房、教师、射击场、训练场等场所的施工。由于工程必须在7月12日之前完成,所有士兵和民工们都是清晨出工,黄昏方回,每天起码劳作12小时以上。
经过20多天的紧张劳作,在海会寺附近的山谷里,数百帐篷拔地而起,还有1个能够容纳数千人的大操场和大射击场,另外还有16座可容纳上百人听课的讲堂、4个可集合500人的礼堂,周围全部由竹篱笆围着圈起来,再由一条条弯弯的小道联结在一起。
编辑搜图
▲全面抗战前,蒋介石检阅庐山训练团
此外,海会寺及附近的白鹿洞、龙云寺、华严寺所有房舍被全部征用一空。其中,毗邻的白鹿洞庙宇、书院,被辟为军官训练团教官的居住地及军械库房;与海会寺相去半 里的华严寺,成了军训团各主任教官的下榻地;而相隔1里的龙云寺,则住进了担任学术科目指导的德国军事顾问。为了确保安全,军事委员会特务团被调至外围担任警卫,严禁任何游人靠近。
1933年7月18日,庐山军官训练团正式开学,共计1840名受训军官和精心挑选的近百名教官迅速进驻,蒋介石亲临现场,出席了开学典礼。
编辑搜图
▲庐山海会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