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舅是文革前大学生,他一直是我们家的骄傲,也是我们哥俩的领路人。那时候的大学生是很稀少的,特别是农村出来的大学生。他从山东考到辽宁鞍山,在社教活动中认识了做赤脚医生的舅母,后来两人结婚。落户在了当地一个偏僻的县下边的一个公社。现在想来太委屈他了,后来从公社调到县城。慢慢的也成长为一个部门的领导干部。但是我舅母的工作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这反而使得他家的经济条件比双职工好一点。舅母后来不干赤脚医生了,在80年代开始摆地摊,做小买卖。可别说这样一来舅母的挣的钱反而比舅舅挣得多了。
舅舅离得远,回家也少,那个时候工资低,孩子小,不舍得回家的路费,得七八年回家一趟。平时就用书信来沟通。作为农村家庭来说,外边有个工作的,大概一两个月来一次信,那是很自豪的事情。每次来信的时候,父亲就读给母亲听,母亲听完又把信反反复复的看,母亲上过夜校,如果是楷书,她是可以读下来的,二舅是给领导写材料的出身,写字龙飞凤舞的,母亲就只能看个大概了,但还是一个字一个字的看。后来,我识字多了,我慢慢的也能读信了,每次来信总是细细的把它看完,字迹虽然潦草,但是时间长了都能看懂了。
二舅在外远离家乡,人生地不熟,是很难的。我也不知道二舅在年轻的时候受了多少苦。舅母的家庭姊妹多,在这样的大家庭里边,应该有上门女婿的感觉吧? 二舅一直没有忘掉他的姐姐。每年的中秋节春节来临之前,那就总会寄个十块二十块钱来,在80年代这个钱就能当大用了,那时候二舅工资真的不高,大概的也就四五十块钱。我估计这些钱也不知道怎么省出来的,应该多亏了舅母的摊位。等我们上大学了,他有时候直接把钱寄给我们。而且,当我们上学遇到什么难题,比如职业选择等等,他都会一一给分析。工作以后也会敦敦教导,指导到们是怎么对待工作,对待前途,走什么的路。农村家庭能培养两个大学生,可以说二舅的功劳是功不可没的,他本身的经历就激励着我们。父亲母亲当又苦又累的时候,也是二舅的鼓励在支撑着,把我们供出来,走出农村去,他本身就是一个标杆。
他的家信的到来,也是我们的家最高兴的时候,总是把它们一一收集起来,保存起来,隔段时间,母亲想二舅了,会拿出来再看一遍再抚摸一遍。并和我们讲述二舅小时候读书的苦难和志气,还有大舅作为兄长的担当和决心,对了,过些日子该看看大舅他老人家了。
这是个纸质书信消失了的年代,二舅的这些书信一直在家里保存着,应该已经是我们家的文物了,最最宝贵的文物,最最珍贵的记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