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自己最开始写简书,是因为输入输出的概念,希望在简书上输出一些东西,从而更好的倒逼输入,让自己持续学习。
而在《自学大全》这本书里,我找到了简书更大的作用和价值。
主要介绍了一些自学的方式方法:
- 一个无法让人懒散的环境比坚定的意志更重要
行为疗法有个方法叫做“行为展示”,将自己的目标或者自己的当前状态展示出来,有更多的被人看到的可能性,就能起到很好的督促作用。
比如:将自己的计划在网络上展示
人类是缺乏自制力的,没有人的监督,肯定会偷懒
但是每个人也不要觉得只是自己的意志力很弱,没有耐心没有志气,其实看起来意志力很强的人,都是使用一些外部机制来支撑着自己
人在自学的时候,很容易变得自以为是,一旦学到一些荒诞无稽的内容会出问题。找一个讨论的伙伴,就会大有不同,哪怕没有伙伴,也可以发到网上,虽然可能被骂,但也是一种警醒
把自己学过的内容写到博客上是一个好方法,忠实的写上自己完成或者没有完成计划。
1、可以起到对知识的总结作用,记得更牢固,就像“费曼学习法”——无论学习什么东西,都努力琢磨究竟是在说什么,实际意义是什么,然后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讲出来。2、输出倒闭输入
自学不是一件完全孤独的事情。知识来源于前人的总结,前人又都是相互有一些交集的自学者。
学习的人相互靠近,可以让彼此都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和益处
这也能说明很多名人大佬都差不多在一个互相交集的圈子里
“总有人在远方和我读同一本书”。无论知识还是人,都不能孤立存在。所谓自学就是将自己和知识联系起来,同前人对话的过程
- 请他人介入比单靠意志力更有效
与其说人的行为是意志的产物,不如说是环境和状况的产物
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作出的判断大部分都来自于直觉本能,比起周密的计划,我们更容易被眼前的刺激所左右。这源于人类进化过程中,需要这种机制来保证种族的存续
所以很多人在社会环境中,行动、思考和判断都会受到影响和制约,可能会中断学习。
为了让自己保持学习,接受这一事实,为自己知道“外在的理性”来锁住飘忽不定的意志。
比如:将自己的计划全部连载在社交平台上。无数未曾谋面的陌生人会帮助您摆脱懈怠,认真学习。
只要有人知道我们的计划,就相当于是在我们身上绑上了无数条社会枷锁。这些枷锁将我们牢牢地拴在自己预定的学习轨道上,是我们无法忘记自己的初心。
- 让见不到的人成为自己的老师【私淑】
私淑:是指无法直接接受某人的教导,但在私下里尊敬他,以该人物为榜样来学习的行为。
“私淑”和“亲炙”(与人亲近的交往,并从中收到感化)是一对反义词,出自于《孟子》。两者实质上相辅相成。
步骤一:为自己选择一位老师
私淑是指拜自己无法见面的人为师。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会选择自己崇拜的作者或者历史上的伟人,出现虚拟作品的架空人物也可。
步骤二:收集该人物的相关信息
“面对困难时,他会怎么做”,想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尽可能收集该任务的相关信息。可以去阅读他的书籍。
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我们也会发现该人物所作所为与自己心目中的老师形象不符,此时可以再重新回到步骤一,选择新的人作为自己的私淑对象。
步骤三:随时询问自私淑的老师
比如遇到什么问题的时候,就想到在哪篇文章的某个段落里,老师是怎么处理这些相关问题的。
自学通常理解为没有老师,自己学习。私淑似乎并不符合这一定义
事实上,自学本不是一件孤独的事情。
能够自立的人,并不是不依靠任何人,而是广泛依存于很多不确定的人。同理,自学者并不是没有老师,而是拥有无数个老师。
这里老师的概念并不是一个实际存在的人,而是自学者将自己理想中的未来投影到某个实际人物身上后,形成的“老师”这样一个幻影
老师的存在实际上是一种象征。他代表一个求学者,在对自己现有的人格和学识感到不满的同时,成为更好的自己的过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