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过很多年的公开课,这是最近几年来感觉不错的一堂,学生在思考、记录,课堂有书声、笑声,这大概就是让我欣慰的地方了。课后,有学生告诉我,“佘老师,我这节课都坐得笔直,好认真呢。”我想,这也是他最有成就的一堂课吧。整体而言,对这堂课是满意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5823151/ff4116285b68525e.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5823151/e534dbcc9fcee526.jpg)
1.课堂上绝大部分学生在参与,虽然站起来表达观点的同学并不太多,但是从课堂巡视来看,小组之间探讨有争议、有结果,这就体现了参与感。
2.课堂的衔接流畅,基本上按照我课前设置的环节进行,没有出现磕磕绊绊的现象。
3.课堂容量稍大,但设计的每一个内容都已讲到,有侧重点,有清晰的板书设计。
总结而言,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以下两点:
一、有准备,才敢谈成功。
1.备教材。前期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品读课文,因为有近十年没有接触八年级语文,而且之前的教材没有这篇课文,所以我是第一次上这样的新闻单元。根据单元任务,学习这一课,我们要了解新闻特写,为接下来的因为采访做准备。
2.备内容。我们要充分认识新闻特写,这让我想到了之前来采访过我的记者,于是乎,邀请他录制了一分多钟的讲解视频,又在着装上加以点拨,用西装对比飘逸的裙子,这样的开场,亦庄亦谐,新闻中消息与特写的不同风格立马就能体现出来。
研究了很久到底教什么之后,我最终确定就用这篇文本来学写作手法,其中的衬托、动作描写、修辞都值得我们的学生运用到作文中去。因此,我精心准备了课件,这也是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一点,精美的课件让人能体验到美感。而且,也让我体会到不被课件牵着鼻子走的感觉。
3.备学生。这一次,我充分意识到之前县里负责教培的老师提出的“为学生搭建梯子”的重要性,提问时,不提大而空的问题,而是将每个问题尽量细小化,这也是课堂上有学生愿意说的主要原因吧。他们理解了问题,才能推断答案是什么,才能组织自己的语言,才敢举起手来。
二、重基础,方能行远路。
这篇课文,其实很多东西在我看来都很浅显,学生稍微一点拨就能悟出来。关键就在于,还得点拨。这些年教九年级,最大的感触是好像学生前两年学的都还给老师了,一问三不知。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于旧知的巩固练习不够,导致学生的那条遗忘曲线到达了低谷处。不管是新知还是旧知,都要反复练习,这样以后才能走得长远。
再好的课堂也有遗憾,对我来说,这节课还存在以下纰漏:
1.课堂前半段,王文琪站起来说有一处是侧面描写时,我告诉她我不赞同,等后面讲侧面描写时,我再告诉她原因。可是后来时间仓促,我忘记帮她修正错误认知,这一点会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再予以重申。
2.关于罗安老师和余赛老师探讨的课堂上要不要写的问题,其实主要是课堂生成的问题。我仔细回想一下,这堂课,学生到底收获了什么,从上交的片段写作练习来看,少部分仿照课文写,哪些创作出来的大多只能用上修辞,对于细节的放大化、定格化,做得并不是很好,因此从“一课一得”这方面来说,的确是还浮于表面,以后还需要强化练习。
在反思的过程中,我又开始想到,其实这篇课文还有很多细节值得深入挖掘,读,一定是悟的前提,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多读、多思考、多表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