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作家贝尔当•桑帝尼在其作品《我怎样毁掉我的一生》中用不到100字言简意赅地描绘了一个男人跌宕起伏的一生。在他犹如过山车一般的人生中,他体会到成功、失败、幸福和悲哀,的确发人深省。如今,我也像他所说的那样可耻地长大了。那些简单的快乐离我而去,我却没有找到内心真正的喜悦;那些曾经认为有价值和值得追求的东西,在如今看来无异于粪土;那些曾经的雄心壮志和对任何事物的热情和好奇心,早已被混乱、庸俗和空虚代替。在被噩梦惊醒的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已经成功地将能够毁掉我这一生所有的东西——懒散、世俗、纵欲……在大学全部豢养出来。
当其他人专注于自己的未来,培养更多的生存技能或者努力获得更多的证书时,我发现自己却碌碌无为,毫无所恃。我希望能从先贤的作品中获得永恒的智慧和广阔的视野,却最终陷于无休止地傲慢和空谈要义。我希望能从清晨的阳光中寻找克制欲望的力量,但最终变成我的一厢情愿,身体的困倦、被窝的舒适和内心的欲望,三股强大的力量能够摧毁一切伟大的行动。我曾经信誓旦旦地说要坚持锻炼身体以培养自己的专注能力,却发现跑步时呼吸加速,脚步沉重等生理反应直接带来的痛苦实在难以承受。
镜子的发明,的确为我们的自我欣赏乃至自恋提供了安全且清晰度高的条件。我长久地注视着镜子里的那个人,那是一张五官俱全,并不俊俏的脸。紧盯着他的眼睛,发现他也在紧盯着我。他的面目模逐渐模糊起来时,那些隐藏在外表下的情绪开始显现出来—焦虑、悲伤、愤怒、不安、恐惧、懊悔……他被各种混乱的情绪所搅拌,找不出一种力量来制衡。他不像表面的那样平和或者积极。时间再长久一些,浮现出来的是那个傲慢、虚伪、甚至有些卑鄙的他——毫无节制的享乐、毫无原则的妥协、懒惰、口是心非、怯懦……似乎人类弱点他一应俱全。那些隐藏在表面下,通过镜子的穿透效果一一展现在面前。当一切更接近本质的时候,他到底应该属于哪类人?他插科打诨为的是和其他人融合在一起,他不喜欢被人排斥;他读书只是为了从那些伟大的灵魂上寻找某种身份认同或者说逃避这个世界;他渴望特立独行,却又执着于数量,与大多数保持一致可以给他带来安全感。他只希望有人理解他的某种行为,却从不渴求有人理解他整个人。他将面具一层一层的剥下,这样的过程的确使人不快,但我还是看到那真实的自己。原来任何对于人的归类都将陷于偏见和轻浮,即使当这个人更接近于本质。
我静静地躺在床上回忆着,思考着,这将是个无眠的夜晚。但不幸的是我依然睡着了,梦里似乎又遇到了那位漂亮的姑娘。我就这样在沉睡与清醒之间徘徊,我的一生就将在着犹豫中毁掉。
IIII6�3�нt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