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主要处理W的意向项目。
周二下午两点不到,与W公司的两技术工程师,约在杭州Y公司大门外。Y公司今天Kechuangban打新,网上Lu演。
我们提前内部规划了一下面谈步骤。对方姓Y的技术一人来谈,判断中等职位。未经G同学(他是Y公司董事)引荐的沟通,难点在于,他们很有可能,将我们的报价作为与现供应商年底议价的筹码。
Y带了样品,结合之前发来的技术文件要求,W公司完全能做。按现供应商(独家)的实力背景,及去年底被引入时的行情等,我们得出结论,现有供应价不会便宜。
搞清楚了采购合作流程,与总部(G同学在的)H公司相比,灵活简单一些。
我没与W商量,自行约了H公司事业部B工第二次面谈。W公司的技术总负责P没见过B,他有业务敏感度,这次见下。
前文提过,B经由G同学从上到下一层层介绍的。从业务角度,他很有诚意,信息透明。
我们约定过两三个月再来合计H公司这个项目,期间W准备开模,降低采购品重要组成部份的成本。离开事业部时,我才算把这个项目的心安回去。
但接下来Y公司的情况,比较伤脑筋。
当晚,Y催问报价。我们在第二天下午将价格报了出去,Bom里肯定不含分类报价。发给Y后,他的反应比较受用,意味着我们比原供应价很有可能低。
他让我们列明价格组成,理由是可以与别的供应商组合供货,说出这个,可以看出他的谈判城府不够深,也不太熟悉这个领域。
同时印证了我们之前的担忧,或许他只是想通过我们,来与现供应商压低分类项的价格。
晚上,与W一起吃饭。谈及此事,W也在考虑,是否尽早与Y提下G总?
G同学不是W类似的角色(一人独控整个企业),我最近已找得过于频繁了。项目推进到审厂这关键一步时,“惊动”他比较合适。
总结下来,接下来我不能强推,哪怕就此丢了Y公司的单子。H公司的项目远景好,相比更重要,开场的门槛也比Y公司(自己找上门)高,虽然与Y公司的可合作利润更高。
面谈时,我与Y“点”过,与总部是怎么谈的,这些旁敲侧击,如果我们能见到更高职位的人,才会起效果。再让G从上到下介绍?万一搞烦了呢,得好好权衡一下,急不来......
当晚,约了第二天与小朱,及Lucy见一面。她们来自外地,嫁给本地人,在这座城市安家,创业。
未完待续。
Michelle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