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 為了目的而去讀書
2017/03/13讀書或者獲取新認知時,不要陷入低水平的勤奮之中。也就是用戰術上的勤奮掩飾戰略上的懶惰。比如:一日下午,空閒幾許,閒來讀書,翻翻英文,理由是「好像以後會用到」。在以前知識匱乏的時代,多讀一點總有用的想法,如今知識爆炸已經不適用,甚至,學會減法才是學習之道。
- 有目的的讀書
- 極其功利的讀書。試試看,去思考最近想要解決什麼問題?有沒有什麼事情已經困擾你很久?想要找方法去解決?這就是去找書籍資料爭取認知的好時候。
- 分配注意力資源:
- 娛樂性:就像下坡,越走越舒服。
- 知識性:就像平地。
- 心智性:就像爬坡,看起來有點費力,但能夠訓練腦力與理解能力。(焦慮區與舒適區之間的學習區。)
參考:《如何閱讀一本書》
- 捨棄從第一頁閱讀的習慣:一本書如何從第二頁到闔上?答案是從第一頁看起。不如先看看目錄,再看看有興趣的章節,看到有興趣的內容之後,就會翻其他內容了。先讓自己產生對這本書,或者這個知識的興趣。從第一頁起看只不過是自覺完美但沒有收穫的方法而已。(你能每次看書都從第一頁看到最後一頁除外😄)
總結:找到目標→調整資源→帶著問題進入。
02 - 區分一二三四手知識。
2017/03/14第一手知識就像長江大浪的源頭,是萬里長河的起點,知識的源頭是最清澈的,越遠會有更多的支流匯集近來,到了三四手知識之後,可能就完全變質了,可能就變成沒有方法論的純雞湯文。
- 一手訊息:知識的源頭。可能是ㄧ些正在被研究,思考或被驗證的理論,整理出來後可能成為專業刊物上的論文。
- 二手訊息:忠實轉述一手訊息。解讀一手訊息,並且忠實表達一手訊息內所表達的重點,比如維基百科,或者一些底層邏輯的書籍。
- 三手訊息:為了傳播而簡化的模糊觀點的陳述。可能是ㄧ些暢銷書,這些文字已經解讀成大眾可以理解的文字,書籍。只需要很低的資源理解能力,也加入了大量的案例故事,也會參雜一些模糊的概念。
- 四手訊息:為了各種動機充滿個人經驗的情緒化表達。(標題黨等等)。
一二三四手知識各有優點,也各有缺點。三四手並不是不好,而是讀者要有目的性的看與閱讀,而不是看到哪篇文章就讀到哪篇,去追求源頭與實際的知識,才是學習的最佳之道。
必須區分以上四種訊息。
如何進入知識的源頭?
- 能辨別和找到知識的源頭:
- 一些一手論文,行業的學術期刊,行業的最新數據報告。
- MOOC裡的一手材料,維基百科。
- 講述底層邏輯,必須深入思考與略為難懂的書籍或文章
- 各個行業的大牛人物,領軍人物
- 跟隨知識源頭的人:
- 得到app的專欄老師
- 努力成為知識的源頭。
03 - 費曼技巧
2017/03/15自古以來教,是最好的學。一開始學習可以想像"教"自己。想像一下要把一個概念說給一個完全不懂的人聽,要如何去解釋?
-
多感官:別只在那邊看,不如念一下,多聽一遍,說一遍,畫一遍,做一遍?
-
進入好的圈子,好的社群,找到好的老師。幾乎所有能人的能力都是隱性能力,必須去體會,去意會,去動手才能學到的能力。
-
費曼技巧:
- 選擇一個你想了解或理解的主題。
- 假裝你在教某個人。(儀式感,想像黑板,教室,書桌,教材)
- 如果卡住了,趕緊去翻材料。
- 說人話(用沒有接觸過此概念的人也能懂的話語去敘述。)
有時候並不是你表達能力不好,只是你還沒想清楚。
馬上追求知識源頭→
打開得到App,訂閱古典老師專欄「超級個體」。
成長,長成自己的樣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