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唐前期的诗人
2、《箧中集》诗人。
元结的诗歌成就虽然没有杜甫高,但他的理性自觉非常积极。760年,元结收集友人沈千运、王季友、于逖、孟云卿、张彪、赵微明、元季川七人的古体诗,共24首,编为《箧中集》。
《箧中集》的主题是比较相近的。其诗人都是正直的人,为人忠信、仁让,都是没有当官或当官低微的人,没有俸禄,生活很苦,到处流亡。这些诗人因个人的遭遇,对开元天宝以来的政治变局和自己惨淡的人生有了比较深刻的感受,所以用纪实之笔,写人生深切感受。
其实也是记录了那个时代的民生疾苦,有讽喻的特点。总之,这是一群同病相怜的人,有共同遭遇的人。
他们作品的共同特点是古朴,语言趋于平易,风格和元结比较相近。
3、顾况。
于至德二年(757年)进士及第,曾经担任过校书郎、著作佐郎等职。由于他常常写诗来讥诮那些权贵,因此被贬为饶州司户参军。后来全家隐居在茅山,自号“华阳山人”。
顾况也很重视诗歌的教化和讽喻功能。
代表作是《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标题就很难懂,足以说明这首诗很古。古到什么程度呢?这时,已经是五言、七言,还有歌行体、新乐府等各种体裁出现。但是他却模仿毛诗(《诗经》里的一个派别)写四言诗,以首句为题,自觉继承《诗经》的写实讽喻传统。
如其中的《囝》(读jian):
囝,哀闽也。
囝生闽方,闽吏得之,乃绝其阳。
为臧为获,致金满屋。
为髡为钳,如视草木。
天道无知,我罹其毒。
神道无知,彼受其福。
郎罢别囝,吾悔生汝。
及汝既生,人劝不举。
不从人言,果获是苦。
囝别郎罢,心摧血下。
隔地绝天,乃至黄泉,不得在郎罢前。
叙述了闽童被掠为奴的经过,接着揭示了奴隶们的痛苦生活,最后描写了父子离别时的悲痛场景。
作者选取这样一个场景,用方言入诗,以真实感增强了控拆力量。
当然,顾况不只写四言,其他体裁也写。
4、戴叔伦。
在安史之乱中携家眷南下避难,是一位南下漂泊者。
他在《抚州对事后送外生宋垓归饶州觐侍呈》里写道:“淹留三十年,分种越人田。骨肉无半在,乡园犹未旋。”
他还在《除夜宿石头驿》里写了自己的漂泊体验: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讽喻诗《女耕田行》,刻画了动乱时代中乡村少女的勤苦形象,以姐妹二人的遭遇,揭示了安史之乱给广大农村带来的灾难。
作品还有《屯田词》《边城曲》《赠康老人洽》《奉天酬别郑谏议云逵、卢拾遗景亮见别之作》《过申州》等。
其中《屯田词》反映的是蝗灾和官府压迫下屯田边民的痛苦。《边城曲》将边城与京华的生活进行了鲜明对比,突出了边疆战士的艰辛和忍耐。《赠康老人洽》写的是一位曾经在开元天宝盛衰之变中的酒泉布衣旧才子的人生经历。《奉天酬别郑谏议云逵、卢拾遗景亮见别之作》写的是叛乱和德宗出逃之事。《过申州》写的是战乱后的民苦景象。
通过各种体裁,反映了现实的疾苦,所以,戴叔伦确实是一位有着社会使命感的写实讽议诗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