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二年级这一年,最艰难的事情就是要准备博士资格考试(Qualifiying Exam),也就是通过之后才可以获得“博士候选人”资格,开始撰写研究论文。如果不通过,对不起,你前几年的课程只能帮你拿一个硕士学位。当然我现在还在准备阶段,还有四个月才考,因此整理了此文也就当是修改论文开题的思路了。
为了帮助大家撰写论文,我们人文社科学院(Faculty of Arts and Social Science)每个系都开设有自己的研究论文写作课程,以帮助研究更好地撰写论文。
我们系负责上这门课程的容老师,开设这门课程已达十年之久,开课前,他特地问了很多人,究竟怎样上一门写作课呢?众说纷纭。最终他决定,从教大家怎么写文献综述开始。当然这门课表面上是要求大家撰写一个文献综述作为最终的期末作业,但实际上还是教大家系统性地开始一项学位论文研究。
首先,要界定的就是什么是学术论文?而什么不是学术论文。一般来说,学术论文是有引证和注释的,即包括前人的观点、第一手材料(田野现场记载或报告)以及第二手材料(文献)的文章。一般来说,它发表的地方是学术期刊(Academic Journal)/学术出版社,而非杂志(Magazine)或一般出版社的通俗读物。单篇的论文是写给同行看的,因而有着严格的评审制度。因此,老师鼓励大家往最知名的期刊上投稿,一旦进入评审阶段,将会收到全世界顶尖的专家“免费”的改稿意见。
而一篇博士论文,读者其实只有六个。考委、内审、外审。
1. 什么是研究领域?
作为博士第二年的学生,首先要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界定自己的研究领域?也就是确定要交给系内的两个领域:一个主要领域(Major),一个次要领域(Minor)。确定这个领域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你直接撰写研究论文,而是划定你日后教学的方向。(这一点其实我从不同老师那里听到不同的版本,也有老师认为需要与学生的研究息息相关。)
2. 编写书目
确定领域之后需要编写参考书目,一般我们系要求,主要领域参考书目60本,次要领域参考书目30本。这需要基于了解分析研究现状之后进行全面的文献检索。非常考验功底。我自己光编主领域的书单就花了将近半年时间几易其稿。而次要领域,编写一次被老师打回来后至今还是难产。
3. 关于问题意识
论文的问题意识是指:你的研究放在什么脉络当中研究?这是一件需要慢慢掌握的事情。首先,需要编一个文献回顾,才能抓到一个可行的问题意识,让你的研究论文在一个共同的讨论平台内进行。
首先,就是要打破学科之间的界线,对各种学术界的议题都要有广泛的了解。
因为我的专业是中文系汉学方向,但以前也没学过中文,因此有任何语言学方向的讲座我是从来不去听的。但是从开始上这门课,到结束这门课程,我已经大概从同学的报告里理解了什么的“语法化”,什么事“实验语音学”等等语言学比较深入的课题。而在海外华人领域的研究方法转换,从社会史、离散人群(Diaspora)到华语语系学(Sinopone Culture),也都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这也是一个同学之间互相切磋交流的机会。
其次,需要一个中心论题(Central Theisis)来解答你的问题意识。
而其实反过来来说,整个论文的撰写过程就是寻找研究问题的过程。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是否能够根据材料/理论找到自己的论点来论证论题。很多学生,其实最终找到这个研究问题的时候,论文都已经快要截止交稿了。
研究问题分为五个个大类,前四类:What/Where/When/How,都不是现代学术的问题。现代学术的问题是:Why Question.什么样的理论可以解释这些描述性的现象呢?这里面又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去寻找学术材料。以海外华人的研究为例,很多材料就来自于《叻报》、《海峡时报》等新加坡殖民地时期文档。
要解决问题意识在哪里,就在于学术背景和学术潮流之中。基本上,整个论文十万字其实都在解决者一个问题。问题源头可以在材料中,在同行对话中。所谓的同行对话,就是驱蚊过去三十年在研究什么问题?哪一个专业、哪一个领域、流行什么话题,要和自己研究所属于的群体对话。
对于本科生而言,有材料就可以了。而研究生的目标则完全不同。
读研究生的目标,是为人类创造新的知识,这也是一个论文应该有的目标。
好的研究题目,是学术界共同期待的。
不要告诉老师,XXX已经研究过了,XXX问题已经解决了。
没有完美的问题,只有可以插上翅膀的研究主题。
4. 学术研究的金字塔、同心圆和十字架
这是容老师原创的一套方法。即学术研究的金字塔、同心圆和十字架。
所谓学术金字塔(Narrowing),是从底层的研究范围到发现研究课题,进而挖掘问题意识,最后提出中心论题。这个过程需要全面掌握研究的过去和现状进行自我定位,进行学术研究成果的历史回顾,总结研究题材、观点、材料和学派,进行权威人物及其代表论著的编目等等步骤。
而所谓同心圆,就是概念化的过程(Contextualization)。举例来我,我研究海南的“公期”,由小至大的脉络从宗教研究来说,可以是海南的“公期”——迎神赛会——中国民间信仰——中国宗教,也可以换一个脉络化的角度,成为海南的“公期”——仪式——中国仪式剧——仪式剧。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不同领域脉络化的过程就不同,自己一定要分清楚自己领域的主要和次要。
最后,是十字架的问题。纵向,即古今;横向,即东西。也就是代表了研究要同时有时间和空间的维度。
在这三个核心研究方法之下,要极度注意范式转化是什么,即paradigm shift的权威著作是什么?
一般来说,有两种方法可以快速掌握这种研究范式的转化。第一,是找一本优秀的博士论文看其文献综述。我选定的硕博士论文有三篇,其中博士论文是贺喜的《亦神亦祖:粤西南信仰构建的社会史》以及覃延佳的《仪式传统与地方文化建构:广西上林师公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第二,找一本领域内最重要的期刊从发刊到最新的期刊看一遍。我自己选定的期刊是主领域:《历史人类学》、 Journal of Chinese Religion《中国宗教研究集刊》;副领域是《民俗曲艺》、《中国戏曲》,其中《民俗曲艺》我做了四十年的文献回顾。这里面要注意,是泛读,不是细读,弄清楚主要的研究用什么材料、什么理论和什么问题就可以。了解这个field你才知道哪些材料可以用哪些材料不可以用。
5. 如何写文献综述
简单来说,就是不要写流水账。不要写编年体。而是要了解过去二三十年讨论的主要领域和主要问题,然后跟着范式的转移来探讨研究了什么问题。
其次,写文献综述要有一个立场,即自己要掌握一个重要的议题。
一般来说,一篇论文学术水平其实由文献回顾就可以体现。博士论文的文献回顾30-50页,需要有广泛阅读参考书目并做笔记,并且要对相关知识有一个全面的看法、对方法论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尤其是负面的情况也都要了解。最后,要分析其他人的论证,提出你如何理解你自己提出的理论。
最后,走到这一步,其实了解你研究的人已经很少了,一定要面对这个困难。
特别要注意的是,写学位论文只有两到三年的时间,一定要照顾自己的时间和金钱。
以上内容,感谢2017-2018第一学期A/P容世诚开设的“Graduate Research Seminar”课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