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好汉们行走江湖,常见一个情节,好汉相遇,通报名字,马上就有人惊道:“你莫不是××(地名)×××(绰号)×××(姓名)?”
譬如,鲁达一听史进说名字,马上道:“阿哥,你莫不是史家村什么九纹龙史大郎?”史进拜道:“小人便是。”
再譬如,柴进、林冲初次见面,林冲一通名,柴进道:“小可久闻教头大名,不期今日来踏贱地,足称平生渴仰之愿。”林冲答道:“微贱林冲,闻大人贵名,传播海宇,谁人不敬?”
更譬如,宋江在清风山险被王矮虎挖心,只因叹了句“可惜宋江死在这里”,燕顺听了大惊,三个头领马上跪拜:“仁兄礼贤下士,结纳豪杰,名闻寰海,谁不钦敬!”
《水浒》中这样的例子满目皆是、举不胜举。可我一直有个疑问:在没有新闻媒体、没有网络、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好汉们的名声是如何在江湖上迅速、广泛传播的?
细读原著发现,书中所涉传播方式至少有四种。
1.官府通缉令
每每有好汉做下大案在逃,特别是杀人、劫掠等,官府都要下海捕文书,也就是广发通缉令。
举例一:
鲁智深打死镇关西在逃,官府马上“出赏钱一千贯,写了鲁达的年甲、贯址、形貌,到处张缉”。
半个月之后,鲁智深从谓州逃到代州雁门县,却在十字街口遇到抓拿他的通缉令:“代州雁门县依奉太原府指挥使司,该准渭州文字,捕捉打死郑屠犯人鲁达,即系经略府提辖。如有人停藏在家宿食,与犯人同罪;若有人捕获前来,或首告到官,支给赏钱一千贯文。”
这通缉令把鲁达的身份、犯罪地点、杀人事实、被杀者姓名等一一列出,征集线索的同时,等于也把鲁达杀人的“壮举”做了广泛宣传。
举例二:
李逵从梁山回老家搬取母亲,这天来到沂水县西门外,见一群人在看榜,原来又是一张通缉令,悬赏捉拿江州反法场的宋江、戴宗、李逵等人。
江州在今江西,沂水在今山东,一在长江岸边,一在沂蒙山区,相隔甚远,通缉令却张贴到此,可见范围之广(当然,这可能也与通缉犯李逵的老家在此有关)。
这张通缉令,在事实上也宣传了宋江、李逵等人的“壮举”。这从后面两个细节也可知:一是哥哥李达一见李逵就埋怨,说他劫法场闹江州、在梁山泊做强盗,对自己连累不小;二是劫道的李鬼居然也知道假冒黑旋风样子,说明李逵嗜杀名声传播之广。
2.口口相传
除了通缉令这样的“官方宣传”,江湖传播主要靠口口相传。
举例一:
史进好武,先后跟多个师父学习,史太公还请“高手匠人与他刺了这身花绣,肩臂胸膛总有九条龙”,于是,“满县人口顺,都叫他做九纹龙史进”。
作为史家庄的少庄主、县级富二代,史进在尚无杀人、放火等凶案在身的情况下,名声已在全县传播,凭的当然是百姓的口口相传,而且,传播效果还不错——史进烧庄杀人逃到谓州后,鲁智深一见他,便说知晓九纹龙史大郎的名声。
举例二:
林冲在山神庙杀了陆虞侯等人,雪夜奔梁山。在山下朱贵酒店,他在墙上写诗抒怀,并署名于后。
朱贵一见,便知眼前之人是大名鼎鼎的林冲。二人见面相叙,朱贵说出知道林冲之名的原因:“曾有东京来的人,传说兄长的豪杰,不期今日得会。”
看,“曾有东京来的人,传说兄长的豪杰”,这依然是口口相传,而且是跨省的长距离传播。
举例三:
要说江湖名声传播最成功的,自然是宋江。
书中说他“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人问他求钱物,亦不推托,且好做方便,每每排难解纷,只是周全人性命……以此山东、河北闻名,都称他做及时雨。”
宋江的名声,便是通过结交好汉、仗义疏才等,在江湖上广为传播。
揭阳岭上,李俊曾对李立说:“近日有个相识从济州来,说道:‘郓城县宋押司宋江,不知为甚么事发在济州府,断配江州牢城。’”宋江的名声就是这样口口相传,远播江湖的。
柴进、武松、燕顺、王英、李俊、李立、张顺、张横、穆弘、穆春、石勇……每个人对宋江都是不曾见面、早闻大名。
3.自我炒作
《水浒》中的好汉还有个特点,那就是每遇新人,便自我宣传“光辉历史”。
于这一点,做得最好的是武松。因曾任阳谷都头,武松初见张青、孙二娘夫妇时,便宣称:“我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都头武松的便是!”张青问:“莫不是景阳冈打虎的武都头?”武松得意地回道:“然也。”
——其实,武松因杀嫂杀西门庆吃官司被发送,早已不是都头了。
在鸳鸯楼杀了张都监、蒋门神等人后,武松墙壁间留下“杀人者,打虎武松也”几个血字,这虽是敢做敢当之举,但也变相宣传了自己。
上二龙山后,武松也曾向鲁智深详细介绍自己经历,特别是与大名鼎鼎的宋江的交往。三山聚义打青州前,鲁智深道:“我只见今日也有人说宋三郎好,明日也有人说宋三郎好,可惜洒家不曾相会。众人说他的名字,聒得洒家耳朵也聋了,想必其人是个真男子,以致天下闻名。”
——这今日也说宋江好、明日也说宋江好的,自然是与鲁智深成了同事的武松。
还有,金圣叹修订版的七十回本《水浒》,张顺为赚安道全给宋江治病,杀了李巧奴后留字“杀人者,安道全也”于墙,并自道是学了武松样子。想来,武松归梁山后,也时常将自己英雄壮举向众好汉宣传。
4.好绰号利于传名
要想声名易于远播,有个好绰号很重要。
举例一:
像上面提到的史进,大名在华阴县叫得响,就是因为他那一身花绣,“满县人口顺,都叫他做九纹龙史进”。
举例二:
像鲁达,最初名声并不怎么响,与史进初见,他听说过史进,史进却没听说过他——鲁达通名后,史进只说:“请问官人,小人有个师父……”
待在街头遇到李忠,史进介绍他与鲁达见面,书中也不见二人曾闻名的描写,李忠只说鲁达是“好急性的人”,这明显是在说陌生人。
后来,鲁达打死镇关西逃走江湖,最终剃度为僧,两番闹了五台山,桃花村救了太公女儿,并在瓦罐寺灭了崔道成、丘小乙,“花和尚”的大名开始在江湖上闻名。野猪林救林冲,连董超、薛霸见了鲁智深,都猜到这和尚就是“大相国寺菜园廨宇里新来的僧人”。
举例三:
杨志路经梁山,说起姓名,王伦马上问:“你莫是绰号唤做青面兽的?”可见这一绰号传播之远。
举例四:
戴宗除了能日行八百里,并不见别的本事,但就凭这一点,其“神行太保”的名号在江湖上很响。
杨林在蓟州邂逅戴宗,两人不曾见过,杨林却能一口叫出“神行太保”,原因是公孙胜从梁山回到蓟州,曾向别人说起过“神行太保”本事。
以上所列四点,只是《水浒》故事中信息传播的部分途径,所举例子也是随手拈来,但即便只是这些,已足够见出江湖好汉名声传播的迅速、久远。
当然,这可能与“小说家言”有关,是作者为了便于展开情节而特设,并不能代表宋代或明代的社会现实。
(作者:飞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