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子瞻
“家”在何处?苏轼对现代人的启示

“家”在何处?苏轼对现代人的启示

作者: 边和 | 来源:发表于2020-07-11 19:01 被阅读0次

读《苏轼十讲》

年轻时背井离乡、漂泊在外的人终会面对这样一个问题:繁华褪尽之后,落叶归根之时,我要走向何处?

所有时代离乡工作的人,几乎都要面对这个问题。可以说,这是人生的一个基本困境,解脱这一困境是人生思考的基本原理之一。

客观事实不能改变,解脱的办法唯有我们自己改变想法。在这方面,苏轼的做法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众所周知,苏轼年少就名扬天下,但官场争斗又导致其一生颠沛流离。他出生在四川眉州,仕宦生涯的第一站是安徽凤翔,后又两度在杭州做官。随着朝廷党争几经反复,苏轼牵连被贬谪到了湖北黄州、汝州,最后被放逐到今天的海南岛。

在苏轼的诗文中体现了他对“家”的两种看法。

一种与“时间”相关,就是“前世”的观念。这与苏轼深受佛教禅宗的影响有关。

有一则与此有关的野史,颇能证明这一点。说的是有一天,苏轼前往拜访杭州的一座叫寿星院寺庙。参观完寺庙后,他对同来的人说:我生平从没来过这个地方,但是一路所见,都好像是曾经看到过的。为了证明这一点,他还特意指出,寺院山上的台阶共有92级。寺庙的僧人一数,果然不错。苏轼由此醒悟:我的前世就是山中僧人。

作为现代人,对“前世”之说当然姑妄听之。由于人生的第一个“家”总被固定在“故乡”,就使“归”具有了确定的方向和目的地,不能改变;但引入前世的观念后,生命的时间被扩展,“故乡”也就有了多处,“归”的含义就开放了。

另一种则与他对“家”的认识有关。

他在诗词中表述的“家”不断变化。“万里家在岷峨”,是他出生的眉山老家;“家在江南黄叶村”,是他买田置产的常州宜兴之家;“家在牛栏西复西”,则是他在天涯海角的安身之家。

可以说,苏轼是一个真正四海为家,随遇而安的人。

而他在另一首诗中更是提醒我们:“莫认家山作本元”。意思就是不要只把眉山当做“家”。

他走到哪里,就把“家”带到哪里,于是山河大地处处有家,实现了他自己关于水的一种比喻:“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

苏轼的弟弟苏辙在给苏轼《和陶归去来兮辞》所作的小序中这样写道:子瞻谪居昌化,追和渊明《归去来辞》,盖以无何有之乡为家,虽在海外,未尝不归云尔。

子瞻即东坡,这句“以无何有之乡为家”的意思就是,既无固定之“家”,又处处是“家”。作为亲弟弟,苏辙完美总结了哥哥对“家”一词的真实认知。

持有这种观念的并不只有苏轼。民国的丰子恺在一篇题为《家》的文章中这样写道:

我现在是负着四大暂时结合的躯壳,而在无始以来种种因缘凑合而成的地方暂住,我是无“家”可归的。

接着,他笔锋一转:

既然无“家”可归,就不妨到处为“家”。

无论苏轼还是丰子恺,面对这种大境界,对我们现代人而言虽然难以企及,但至少提供了如何处理人生旅途上面临迷茫境地的另一种思路。

那么,作为现代人又如何尽可能接近做到这一点?

再读一次苏轼词作中一句常被人引用的名句吧: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相关文章

  • “家”在何处?苏轼对现代人的启示

    读《苏轼十讲》 年轻时背井离乡、漂泊在外的人终会面对这样一个问题:繁华褪尽之后,落叶归根之时,我要走向何处? 所有...

  • 家在何处

    自从那次出差回来后,便爱上了坐公交车的感觉。 下午六点下班,太阳还挂在西边老不正经地冲着行人微笑,我从办公室不紧不...

  • 家在何处

    16岁那年我告别老家为了学业来到了盐中日夜埋首书海忘了生活心中除了成绩就是名次开始寻求将来立身之处 19岁那年我毅...

  • 家在何处

    有时候,一个人仰望天空。家在何处?家不就在背上吗?

  • 家在何处

    “公子真会说笑,家都能忘。” 陈雪儿笑道,她可不信南宫真的忘记了,顶多也就忘记了会去的路。家这种深刻的记忆怎么能说...

  • 家在何处

    常常想,我的老家到底在哪里?飘游已久,终究不知我来自哪,我要向哪里去我只是一个游荡的路人甲。不要说天空是云的故乡,...

  • 家在何处

    家,本是避风港,爱的港湾 不知从何时起,不愿回家 不愿面对某些人和事 有一种压抑,叫有家不能回…… 只是四目面对,...

  • 君家在何处

    云掩雾蒙蒙 多少往事成烟 再回首 已万丈深渊 云山雾海 中国旅游摄影部落yao配图

  • 家在何处(一)

    “老师,你们家姑娘叫什么名字?”小刚扒了一口饭,问坐在餐桌对面专心吃饭的老赵。 “梓晗,木辛梓,日旁加包含的‘含’...

  • 妳家在何处

    阳光洒满大地 阴影的地方依旧很冷 我们蜷缩在光照不到的地方抱团取暖 突然下雨了 一滴两滴 一阵又一阵 敲打着的 是...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家”在何处?苏轼对现代人的启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ftqc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