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仁宗以后,朝廷在选拨人才方面的应试制度逐渐完善,应试的手续和步骤变得复杂起来,分为三步走也就是要过三关:
第一关,经近臣推荐,应试者向朝廷提交五十篇策论,由朝廷委员考评,排出名次,这就是所谓“贤良进卷”。
苏轼苏辙两兄弟是由欧阳修、杨畋推荐参加“制科”考试的,从嘉佑五年到嘉佑六年,苏轼苏辙寓居在开封城内的怀远驿1年的时间专心备考,期间他们分别编定了50篇进卷提交给朝廷获得了通过。
第二关,进卷考评获得合格者,被召集到京师,到秘阁去做六篇命题作文,称之为“秘阁六论”,题目都是从古代典籍甚至注疏中挑出一句乃至半句,要求按题面写成论文,并交代题面的出处,这里论文写的如何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记得出处,才是成败的关键。这是对应试者阅读量和记忆力进行严厉的审查,能通过这一关的寥寥无几。
第三关,在秘阁六论中获得“四通”“五通”(即准确交代了多数题目出处)者,有资格去参加“御试对策”,回答有关当前政治的一系列问题。皇帝也会亲临考场其写成的对策也要由朝廷委员考评,合格者便获得“制科”出身。
通过三关的考评,结果被分为五等,第五等相当于不及格,第四等以上算合格。但第一、二等皆虚设,自宋初以来,只有在景祐元年(1034)吴育获得了“第三次等”,其余合格者皆为第四等。苏轼被评为“第三等”,是破天荒的高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