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习经典第111天
修习论语第20讲《丛林法则是给猪狗狼虎玩的》
《金刚经》当中开篇须菩提向佛祖如来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引出了整部《金刚经》之所在,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这个问题的高度,和子路带着情绪向孔子提出,君子亦有穷乎,其高度上几乎可以达到同一个层级,只是须菩提侧重于宏观的方面,而子路侧重于具体的方面,所以这个问题问的简直是太牛叉了。
那么当须菩提提出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的时候,佛祖如来给予了四个字的评论叫善哉善哉。
就是说须菩提这个问题你问的简直是太棒了,其实子路问的这个问题也非常棒,君子亦有穷乎?
多少人的困惑迷茫,多少人的困顿,抑郁,都是因为这个问题,君子难道也有穷困潦倒的时候吗?
所以上一集老师给我们解答了孔子所讲的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那么这个问题还没有完,不只是子路带着一点情绪,其他的学生也有情绪。
我们可以想象,陈蔡两国派了军队把他的老师和弟子都围在中间,这种场面之下,人的情绪肯定会发生波动和变化。
那么此时孔子注意到,子贡颜色也发生了变化,脸上也开始呈现出了一些这种复杂的表情。
这时候孔子说,端木赐,过来,我问你个问题,你认为我现在走到今天,是靠学习,学习多了以后,慢慢的我把所有学的知识,一点一点的记下来吗,然后我再教给你们是这样吗?
子贡说,当然了,不是这样还有别的办法吗?您不是这么做的吗?
孔子说,非也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面对着他的学生的这种情绪的变化,孔子问的子贡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说,目前我们走到今天,我们所做的这些事情,我教给大家的这些道理,难道是我一点一点积累来的吗?不是。
孔子他能够走到今天,包括在后世被推崇为万世帝王师,完全不是靠他的这种博闻强识,不是靠他一点一点的学习来的,而是靠什么呢?
用孔子自己的话说,予一以贯之。
我是打通了世间的道理之后,然后用这个道理,有如一根针,去把世间所有的知识,世间的万象串起来,也就是说孔子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所在。
我们想一想,大家现在有很多的读书会,大家对于读书的热情也很高涨,需求量也很大。
但老师认为现在大家对于知识的认知,和子贡的这种认知是一样的,认为我就是学学学,读书会给我推各种书,但是学了半天之后你会发现,其实你并没有什么长进,为什么?
因为你都是在边边沿沿上打转悠,在边上兜兜转转,你根本没有进入到,整个世界认知的核心的那个内核,内圈当中来,你始终在外圈晃悠,你看的那些书,你学的那所谓的知识,你听书也好,你听讲读也好,你学的那些东西,都是属于世间表层的那些东西。
所以孔子讲,君子务本。
本就是你先要学圣贤智慧,先学大道,掌握了大道之后,所有的东西都是能够一体贯通的。
这就是孔子之所以是老师,是因为他是悟道者。而我们好多学生是因为我们没有悟道,我们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的这种悟道方式,而孔子是采用了城市包围农村的这种方式。
他先解决了最核心的认知的那个障碍问题,然后打通了自己的认知障碍,再辐射到周边的所有的万物,旁枝当中去。
所以我们学习,也应当如此,就是不要盲目的说,老师你给我推荐推荐什么书吧,老师推荐的书,认为你就是在白花钱,就是满足了一下你的一点虚荣心,你学的知识都是碎片化的。对于解决你生活当中的问题没有任何的帮助,没有任何的益处,可能能多增加一点谈资。
那么对于谈资来讲,对于每个人来讲也不是什么好事情,显得你这个人夸夸其谈,动不动给人讲个典故,讲的时候眉飞色舞,但是你并没有掌握知识的本质所在。本质是什么?本质就是那个一。
所以老师,春风社给大家讲的这些课程,都是先给大家先打通那个一,把一打通了,你用即遍一切处,你做所有的事情,一点便通。
你做生意,生意做得很好,你处理感情,感情处理的很好,处理亲子关系也没有问题,你去当官,在行政工作搞事业也没有问题,这就叫予一以贯之。
所以老师让大家一定要有耐心,万不可被那种外面浮躁的东西所吸引,所诱惑,这是考验我们的这种定力。
所以孔子能成圣人师,原因就是因为他打通了一。就像我们中医一样,像我们练武术一样,打通了你的任督二脉,大小周天,就是这个问题所在。
感恩老师开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