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感悟(163)
原文: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书中译文:师冕来见孔子,走到台阶边,孔子说:“这儿是台阶。”走到坐席边,孔子说:“这是坐席。”大家都坐下后,孔子告诉他说:“某人在这里,某人在这里。”师冕告辞后,子张问道:“这是和盲人乐师言谈的方式吗?”孔子说:“是的,这本来就是帮助盲人乐师的方式。”
我的感悟:
孔子周游列国十三年多,六十八岁那年,被弟子冉有接回鲁国安度晚年。
“师冕见”,当年的好友,鲁国一个叫冕的著名盲人音乐家来拜访孔子。师:大乐师。
孔子也是个音乐家、音乐制作人,还专门教授学生音乐,当年也经常和音乐家冕一起探讨乐曲。
在春秋时代,乐官大多是盲人。因为盲人眼睛看不见,但耳朵特别的聪慧,对音乐的感知最敏锐,所以才有后来的“听风者”。
不然咋会有那句话:上天给他关起一道门,必然给他打开一扇窗。
孔子听说好友来访,立即迎出大门,紧紧握住大师冕的手,好一番感慨。然后,又拉着大师回府内,到了台阶前,孔子提醒:小心,有台阶。
两人轻声细语说笑着来到了客厅,走到座位旁,又告诉大师:这里是席子,您请坐。同时,吩咐弟子们都过来拜见。
子贡、子路、颜渊、子张、子夏等依次来拜见大师,然后入座。孔子逐一介绍:左手边的是端木赐(子贡),右手边的是由(子路),正给您倒水的是三好学生回儿(颜渊)……
大师冕虽然看不见,但听声音很快记住了室内所有的人。他和大家侃侃而谈,有说有笑,气氛轻松愉快。
好友来访,必须一块吃顿饭。丰盛而不奢靡的饭菜摆上,孔子热情招待,温言软语介绍菜品,和大师一起慢慢品尝美味佳肴,相谈甚欢。
饭后,大师冕辞别回府。孔子仍拉着他的手送出大门外,又安排弟子护送大师到家中。
大师冕离开后,好学的小辈学生子张过来问孔子:老师,您刚才的举手投足,照顾得无微不至,展现的就是与盲人乐师交往的道吗?
孔子答:对对,乐师们虽然看不见,一样要礼待他们,不必一惊一乍。温良谦恭,就是帮助乐师们的方法。
看到了吧,孔子教学生,不仅在意言传,更注重身教。他对盲人温温其恭,体贴入微,让我们见识了一个真正的文质彬彬的君子形象。
孔子对人尊重、亲切,不做作、不夸张,让对方感到自然、温暖,如沐春风。
前面,孔子和卫灵公在一起,话不投机,并不硬杠,说软话,办硬事。如今和盲人老朋友见面,更展现了他发自内心的尊重。
《论语》“卫灵公篇”最后一章,孔子用行动告诉我们,与人交往,尊重是前提,礼貌是名片,更要注意细节。
![](https://img.haomeiwen.com/i25465899/13fae902efc7b0fc.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