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原【第15篇卫灵公第42章】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杨伯峻译文】鲁国的乐官来见孔子。走到台阶前,孔子说:“这是台阶。”走到坐席前,孔子说:“这是坐席。”都坐好后,孔子告诉他:“某人在这,某人在那。”乐官走后,子张问:“这是同盲人交谈的方法吗?”孔子说:“是的,这就是帮助盲人的方法。”
【钱穆译文】师冕来见孔子,走近阶,先生说:“这是阶了。”走近坐席,先生说:“这是坐席了。”待大家坐定,先生告师冕说:“某人在这边,某人在那边。”师冕出去后,子张问道:“刚纔和师冕这般说,也是道吗?”先生说:“对呀,这便是一种扶导瞽者的道呀!”
【李泽厚译文】音乐师冕来见面,走近了台阶,孔子说:“这是台阶。”走近了座席,孔子说:“这是坐席。”都坐定了,孔子告诉他说:“某某人在这里,某某人在这里。”乐师走后,子张问道:“同音乐师讲的是礼制吗?”孔子说:“对,这本来就是帮助盲人的礼制。”
【注】三大家基本情况:杨伯峻——代表老式的考据,更多文言文解释的传统视角;钱穆——代表台湾最高水平,更多历史学家和宋明理学的视角;李泽厚——代表大陆最高水平,更多哲学家和五四西学的视角。
【游梦僧直译】(盲人)乐师冕来会见,到台阶前,孔子说:“(前面是)台阶。”到达坐席前,孔子说:“(前面是)坐席。”全部人都坐好后,孔子告诉他说:“某人在这里,某人在这里。”乐师冕走后,子张问:“(您这是)教导(弟子)事师之道吗?”孔子回答:“是的,使周围的人和物形成一定的形状,(让他对周边有什么事物和有什么人有一定的印象,方便应对),(这就是)事师之道。”
【游梦僧意译】盲人乐师冕来会见,到台阶前,孔子说:“前面是台阶。”到达坐席前,孔子说:“前面是坐席。”全部人都坐好后,孔子向他介绍说:“某人在这里,某人在这里。”乐师冕走后,子张问:“您这是教导弟子事师之道吗?”孔子回答:“是的,使周围的人和物形成一定的形状,让他对周边有什么事物和有什么人有一定的印象,方便应对,这就是事师之道。”
【详解】《论语》此章,不是天外飞石,而是与《论语》其它章句浑然天成的。此章就是为了证明上文所提到的“父之道”是“事父之道”的。
关于此章,许多人都觉得是天外飞石,很突兀的一章,正如钱穆先生说的:“《论语》章旨无类可从者多收之篇末,如此章及‘邦君之妻’章之属皆是”。
钱穆先生的意思就是说,此章和“邦君之妻”那章,都是无前无后的章句,所以放在一篇的最后。实际上,人能说出此话,只能说明他没有读通《论语》。
就着钱穆先生的话,《论语》此章和“邦君之妻”章,非但不是“无类可从者”,而是没了它们,《论语》就失去了严谨性。何以见得?继续关注本僧的《拼图解论语》,就会有让你信服的答案。
师冕,有师者名冕也。大白话就是有个名叫冕的乐师。古代乐师皆瞽者,就是说古代做乐师的,通常都是盲人。(这算是物尽其用的)。
见,会面。
《说文解字》及,逮也。现代话就是“到……面前”。
《尔雅·释诂》斯,此也。“某在斯,某在斯”,即“某人在这,某人在这”。不是具体指谁在哪个位置,孔子说这话,是为了让盲人乐师知道有谁列席。诚如朱子(朱熹)的《论语集注》言:“再言某在斯,历举在坐之人以诏之。”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
大白话解如下:
(盲人)乐师冕来会见,到台阶前,孔子说:“(前面是)台阶。”到达坐席前,孔子说:“(前面是)坐席。”全部人都坐好后,孔子告诉他说:“某人在这里,某人在这里。”
上面这段,是此章之前半部分,讲的是孔子如何接待盲人乐师,解读起来不难,有点古文基础的读者,自己就能读明白。后半部分就极难,连国学大师都读不懂,纷纷在此栽跟头。
栽跟头的根源:因为字义理解错,导致断句断错;又因断句断错,全章解读错;又因全章解读错,以致于觉得此章是“无类可从者”。
子张,颛孙师(公元前504年—?),复姓颛孙、名师,字子张,春秋战国时期陈国人,孔门十二哲之一。颛孙师为人勇武,清流不媚俗而被孔子评为“性情偏激”(《论语》原文:师也辟),但广交朋友。
子张的问话内容,是解读本句的一个难点,但不是最难的点。可以从字义细细解读,也可以用反推法来得其本义。
最后一个“与”,古文很常见的是,通“欤”,表示疑问。
第一个“与”就没那么好解读了。《说文解字》与,赐与也。这就是“与”的本义。
“言”字是重点的重点,多数解论者把它解读为“谈话”,其实不妥。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们看得出,前面描写的,并不是“交谈”,最多是孔子自言,有“言”无“交”。
前面所描写的,只是孔子如何引师冕入席和介绍“与会”人士而已,交谈还没有开始,即还没“与师言”。
本僧下面给出完全不一样的解读。
言,助词,古文中可用在句首或句中,无义。就是没有意义,就一个装饰,使句子通达流畅。比如《诗经·邶风·泉水》:“驾言出游,以写我忧。”和《诗经·大雅·桑柔》:“维此圣人,瞻言百里。”
《诗经》是孔子最喜欢的书之一,自己还作了编纂,并推荐弟子们学习之。
“与师言之道与”中的“言”就是此用法:无义。即变成“与师之道与?”意思是“(你这是)教导师之道吗?”。因为子张与孔子是师生关系,所以把“赐与”解读为“教导”更合适。
子张发问,夫子接着回答。对夫子答话的解读,是本章重点中的重点,也是难点中的难点。
咱先重新断一下句子:“然,固相师之道也”重新断句为“然,固相,师之道也”。
首先,重新一断,读起来铿锵有力,通畅舒适。不信,读者可以分别读一下,以作对比。
然,作表示肯定的答语。此处,孔子用来肯定子张的问话。
“固相”是使动用法,即“使相固”。
《说文》固,四塞也。从囗,古声。《注》掌国所依阻者。城郭已下数事,皆是牢固之事也。即“牢固”。
“相”字是解读本句的关键所在。《说文解字》相,省视也。从目从木。《易》曰:“地可观者,莫可观於木。”《注》此引《易》说从目木之意也。目所视多矣,而从木者,地上可观者莫如木也。
《注》说,引《易》的话,是说古时候,地上能看到的皆多为木,所以,造字“从木”。
此处“相”,读去声,xiàng。用眼睛“相”到的,都是物的外形,所以,佛教语:“相”谓一切事物的外观形状。
盲人乐师是看不到这些事物的外观形状的。所以,作为旁人,最大的责任是帮他们“固相”,通过告诉他“前面是台阶”,让他知道前面有“台阶”这样形状的物的存在,以作出“抬腿”这样正确的应对。
是故,“固相”就是“使相固”,孔子此处就是为盲人乐师确知周边之相:阶、席、人。使乐师“见”阶起脚,“见”席落坐,“见”人方知与谁言。
“某某,某某也”,这是古文中极其常见的一个“什么是什么”的解释句式。比如咱常引用的《说文解字》就常用此句式,如“与,赐与也”
是故,“固相,师之道也”,意思就是“使相固,(让盲人知道周边都有些什么),就是‘事师之道’”。
游梦僧重大发现:通过重排《论语》,就会发现,这种“(一章)有疑则举例(另一章)解之”,是它的常用结构。不信,且看后续本僧的《拼图解论语》。
此“(一章)有疑则举例(另一章)解之”的形式,在“孔子论孝”这一块,就会应用多次。
孔子的回答,先是对子张疑其所为是“教导事师之道”的肯定,然后把“事师之道”作了极简的总结:“使相固”。
如此一解读,子张与孔子的问答即可贯通、紧凑相应。“固相”就是对孔子前面一连串行为的抽象总结,可谓言简辞达。可惜古今中外,能解读正确者,鲜有其人。
后半句得解:乐师冕走后,子张问:“(您这是)教导(弟子)事师之道吗?”孔子回答:“是的,使周围的人和物形成一定的形状,(让他对周边有什么事物和有什么人有一定的印象,方便应对),(这就是)事师之道。”
此章,给我们的另一启示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粤语有话:见人说人话,见鬼讲鬼话,你可能会撞板;见人说鬼话,见鬼说人话,你立马会撞板。撞板,倒霉也。
此章,就是以“师之道”等于“事师之道”,来说明“父之道”是“事父之道”。以类比的方式来说明之,而非天外飞石的一章。
【第15篇卫灵公第42原文】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游梦僧直译】(盲人)乐师冕来会见,到台阶前,孔子说:“(前面是)台阶。”到达坐席前,孔子说:“(前面是)坐席。”全部人都坐好后,孔子告诉他说:“某人在这里,某人在这里。”乐师冕走后,子张问:“(您这是)教导(弟子)事师之道吗?”孔子回答:“是的,使周围的人和物形成一定的形状,(让他对周边有什么事物和有什么人有一定的印象,方便应对),(这就是)事师之道。”
【游梦僧意译】盲人乐师冕来会见,到台阶前,孔子说:“前面是台阶。”到达坐席前,孔子说:“前面是坐席。”全部人都坐好后,孔子向他介绍说:“某人在这里,某人在这里。”乐师冕走后,子张问:“您这是教导弟子事师之道吗?”孔子回答:“是的,使周围的人和物形成一定的形状,让他对周边有什么事物和有什么人有一定的印象,方便应对,这就是事师之道。”
关注公众号“游梦僧”,获取最新《拼图解论语》!
版权所有,请尊重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