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新手必要过的一关。
毫无例外,这几天,我也如此——看简书给我推荐的文章就知道了,满屏的阅读量这个关键词。
这是一种我执,但是也是正常心理。
来简书写文不想上流量,那是耍流氓要么就是态度不端正、要么就是大文豪、富二代,不在乎!
见着上万阅读量的文章,看着排行公众号的文章,心里蠢蠢欲动野心勃勃,且不知里面都是算法,关键词,引流,互点,互关,利他……但是这一切一切前提是,有料。就好比某榜第一公众号“某见”,当初关注是因为一篇国际实事评论,针砭时弊。现在就比如昨天推送的八篇,标题关键词“分寸、自律、治愈、放下、学数学、人心”,粗略分类都是鸡汤,当然是高级鸡汤。分婚姻、职场、孩子教育、个人成长,几乎每天的八篇文都是这几类,每一个标题估计都是经过无数次算法推敲,而且,非常敲击人心里所想。
实在是一个字,服气。
不得不承认,我们活在算法中,算法似乎更了解我自己的真是想法。算法也无形中像一双手引导我们想法,让我们在看这些文字视频的时候,很舒适。觉得ta说的,正是我需要改进的方向,ta说的真是可以解决我烦恼的。这些文字,似乎都自带读心术。
又或者说,是正能量向导。但,又感觉是一出《乌合之众》,正能量的乌合之众,没有了自己独特想法。几年前,下载了今日头条,发现一旦一个主题点击几次就会满屏都是这个主题,厌倦,卸载。厌恶被引导,被牵着鼻子走的感觉,就好似古代昏庸皇帝只能看到奸臣筛选送来的奏章……对,奸臣……
至此,保持初心尤为重要。写文也是。
前几天,看了一篇推送,汪曾祺的《茶干》,细细品味,涓涓细流。我内心的写作,应该是如此。记录生活,比镜头更生动的记录生活。文字,本就是记录生活。倘若,甲骨文上是鸡汤文,诗经里也是鸡汤文。
所以,抛开我执,回到本质。去行万里路,去读万卷书。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关于灵感来源,一是可以边看书边写,是个很不错的方法。作者的想法结合自己生活。
还记得,曾经我看论语的时候,每一节短短的字,我都能写一大段批注。那些都是平时忙忙碌碌无法想到的。
只可惜,没有早开始这样写作。买过很多书,看过很多书,有过很多想法。原本就表达能力欠缺,都流失了,没人能分享。
当然,也需要认真生活,才能看懂。“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也说,要先做好孝顺父母,博爱亲善,有余力再读书。如我,就好比,《心流》这本书,两年前看,是啃,看了一半放下了。前段时间,就忽然看通了。
还可以仿写,就比如昨天《打水记》仿写《茶干》,当然,就好比爱因斯坦的小板凳,拙劣,非常拙劣……不过坚持下去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