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时,读了李白的《古风·四首》,当时对诗中“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这一句最印象深刻。诗人李白说“像《大雅》(《诗经·雅风》)那样中和雅正之音已经很久没有出现了,我虽以复古为己任,但已年老色衰,不知能有谁再能写出像《大雅》那样的诗篇。”
这句话用来形容现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合适不过。遗产老一代传人死后,是否还会有新一代的年轻人充满热情的投入其中,传承并发扬它们?
我不知道。但若有一天我看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演出或其他,我一定会前去捧场,如果有机会的话。
今天看了李白的《长相思·其一》。被“美人如花隔云端。”这一句深深吸引了,大概是我现在觉得我前途有些渺茫吧。美人,古代经常把“美人”比作所追求的理想,也就说明这首诗目的在于抒发诗人追求政治理想而不能的郁闷之情。
看了看这首诗的注释与赏析,我猜想这首诗写于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之后。
《古风·其四》写于何年何月,说法不一。有人说是写于早期,是李白的“大言”之作,也有人认为是写于安史之乱之前。时间准确一点的话,我想这首诗极有可能写于在翰林院做官之前,《长相思》之前。因为他在《古风·其四》中写到“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望如有立,绝笔于获麟。”他的志愿是能像孔子一样,编定一代文献,使它们流芳千古。他愿穷尽有生之幸,在这方面有建树,不到死亡,绝不停止。而翰林院有论撰文史的职能,对书史的编辑校勘,则是翰林院官的主要职务。这与李白的志向很是吻合。所以在与玄宗相谈后,临走时,李白道:“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由此可见他当时是有多么的得意了。而且他当时对自己的才情,才华充满自信,不会有“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的无奈和痛苦。
那为什么不说是在翰林院当差期间写呢?因为李白在长安期间,虽然得到唐玄宗的礼遇与敬重,但是他并未真正得到玄宗的政治重用,因为他所担任的不是具有政治意义的“翰林学士”,而只是陪侍皇帝游戏诗文的“翰林待诏”或“翰林供奉”。这两个职位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么说吧。李白到了皇宫,见到玄宗,玄宗递给他的不是帮皇帝谋划江山、起草诏书的天子之笔;而是替皇上粉饰太平、润色王业的词臣之笔。对于李白来讲,这支笔显然并不能为他描绘出美好的政治前途,但皇上却递给了他。
我想李白在翰林院呆了一段时间后,他会有些郁郁寡欢吧。毕竟,他的职位并不是他想要的。
李白在翰林院没待几年,就被高力士等人排挤陷害,被玄宗赐金放还,被迫离京。我想这对李白也是有好处的。若李白一直待在皇宫内院,整天写一些供皇帝妃子享乐的诗词,我想他的诗词魅力不会有现在这么高,他在诗词文学上的影响不会这么深远。正是因为他离开京城,走遍盛唐的大江南北,才写出一首又一首慷慨激昂,豪迈壮阔,让人爱不释手的诗词。
读书笔记|原来李白也会悲伤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属于豪放派。他诗的风格豪放飘逸,明秀清新,永远给你一种积极向上,充满激情的感觉——这是我对他的印象。
但我却不知,他也会在仕途不顺之后,同其他诗人一样,发出壮志难酬的呼喊。读了这两首诗并相互比较,我对他有了深一层的认识——李白是“谪仙人”,是来凡间游乐一场就回天庭做他神仙的逍遥人。但神仙也是人。是人,就会有喜有悲。所以,李白有时也是充满痛苦的,他不会一直都那么慷慨激昂的。
快乐,万人分享。痛苦,一人承受。李白似乎很好的做到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