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生龙教授说:阅读是教师最好的修行。
这既是教师该当做座右铭的一句话,也是常生龙教授的畅销书的书名。
这几年告别了装睡的状态,开始拿起纸质书每日读三两页,利用手机上的app每天听一些内容,或者在不同的学习共同体中,听线上的讲座,观看优秀伙伴们的深度打卡,努力输入与输出之后及时留痕,越发对常生龙教授的这句话有感触了。
阅读,是需要留痕迹的,不然书中的美好和精华就像天边的云稍纵即逝。
他在《我与阅读的几个故事》讲座中谈到:
■开始阅读新行动
是的,doing永远大于being。
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想读书就从打开书阅读第一页开始。
要想自己的阅读之路更加平坦,前景更加广阔,常生龙教授就现身说法,温情提示我们明确阅读计划:
每周读一本书,写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读后感。
输入之后必须得有输出,才能实现知识的双向流动。
具体实践: 1)选书:教育管理,课堂教学,学生成长等; 2)阅读:将书拆解,拆分为每天的阅读任务; 3)写作:从摘抄开始,联系实际撰写心得体会; 4)发布:坚持将读后感发布出来,接受监督也自我约束。
常生龙教授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坦言阅读其实是条艰难之路,从做老师到做校长再做教育局局长,直到如今主持上海市教育考试学院,生活中、工作上的繁杂事务需要处理,但坚持下来,形成习惯了,回望过去,就会有巨大的收获。
■比如专题阅读
有句话说的好,既要全面撒网,还得重点捕鱼。
读书也需要专注,需要聚焦。
读书的过程,离不开分类和比较。
专题阅读让自己在一段时间内集中一个话题,拓展视野,进行深入的思考, 这对提升自己对该话题相关内容的理解很有帮助。
常生龙教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核心素养与学习变革》《作业设计的30个原则》等书籍,就是常生龙教授专题阅读之后的结晶。
■比如反复品味
就像牛吃草之后需要反刍一样,好的作品是要反复阅读的。反反复复地读一部作品,每次都会有新的想法和感受从作品中显现。
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常生龙教授竟然读了20多年!
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都是常教授的常读枕边书。
■比如不断登高望远
书籍是人类未来走向更远前程的台阶,也是垫高我们人生高度度的基石。
![](https://img.haomeiwen.com/i15540475/6843a3290d7e1d46.jpg)
郝明义先生在《越读者》一书中将阅读分为七个阶梯:
第一个阶梯:你关心的思考的是如何让自己更美好。人们会寻求与自身相关的主题去阅读,包括求学、就职、励志、休闲等内容。
第二个阶梯:你开始关心思考如何让自己与所爱的人共同更美好。所以,你会寻找爱情、婚姻、 亲子等主题去阅读。
第三个阶梯:你开始学习一切抽象的美好。包括哲学、宗教、艺术、建筑等内容。
第四个阶梯:你开始学习欣赏社会制度之美好。包括政治、社会、法律、经济等内容。
第五个阶梯:你开始学习欣赏与自己不同行为之美好。包括你能认同别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第六个阶梯:你开始体会多元知识激荡之美好。这是知识领域的融汇贯通,能打通技能和学科的边界。
第七个阶梯:你学习欣赏宇宙智慧之美。体会老子《道德经》中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体会《心经》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https://img.haomeiwen.com/i15540475/9439dd4b71d69a77.jpg)
细想一想郝明义教授的7个阶段“越读”的分类,我们每个人在生命的不同周期里都可以对号入座,同时还可以在这7个阶段自由穿梭。
近期恰好阅读了卡罗尔·德维克教授的《终身成长》这本书,书里面关于成长性思维和固定性思维两种不同思维模式,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而常生龙教授的阅读很明显早已“阅尽千帆”了,您看——
最新研究发现,比智商、自控力和成长性思维更重要的,是情感上的安全感。安全感是孩子智力、身体、情绪成长的基石,是获得成功、幸福、健康的终身保障。
哈佛大学的幸福研究则证实,健康的亲密关系是幸福人生的关键。一个有安全感的人更容易和他人发展健康的亲密关系。
瞧,这些重要的知识都是通过阅读获得的。
■关于阅读留痕
我是深深的笃信“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阅读必须及时留痕。
常生龙教授恰好也在讲座中给出了“读书留痕”的实操性步骤。
关于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的三种类型:
1)札记
将感兴趣的话语随时记录,并做一些解读。
很多人喜欢读书,但就是苦于不知道该如何写读书笔记,不妨从札记开始。
2)读后感
读后感的基本功能也有三个:
一是记录感受;
二是闸述理解;
三是寻求意义。
读后感的撰写比较自由,有感而发即可,不需要面面俱到。
我平日的读书就是停留在这个阶段。
就是记录一些很个性化的、零散的感触而已。
3)书评:对一本书的价值判断。
书评的基本功能有三个: 一是向其他潜在的读者介绍这本书的内容; 二是对这本书的类型做出界定; 三是导读。 书评的类型: 一是介绍性质的书评; 二是评价类的书评; 三是学术类的书评
写书评的要求就更高了,其实,河南教师读书会每个月乃至每周都有这样的作业提交要求,可我总是拖延、惰殆着没有去完成。完全可以以书评的要求给自己读过的书做一个小结,不就是一种复盘和反刍么。
是哩,养成阅读和学习的习惯,不只是成年人,不只是老师,更需要孩子养成,因为他们才是这个社会的未来,是这个社会的希望。
常生龙教授在讲座中深情地说,教师自己不读书,就培养不出爱读书的学生。
教师自己喜欢读书,率先垂范,相信书籍的力量,“建设书香校园”才有无限的可能。教育应该为未来培养人才,未来的人才需要的核心能力就是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未来遇到问题时,能够通过阅读和学习来解决。
他还温情提示到,读书也是让自己走向专业的有效路径,为了让自己的专业向专业化发展(“化”是转变、变化的意思),我们要从实现现状向标准化靠拢,就需要研究和学习,需要终身阅读。
讲座的后半部分常生龙教授还就阅读的深远价值点出几点。
■阅读也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必要途径。
英国著名小说家毛姆曾说过:“阅读使人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可以让你逃脱几乎世间所有的悲哀”。
■阅读成就新的自己
阅读这一行为构造了另一个世界,一个超越人的现实生活的地方。一本好书能让你敢于去梦想从前不敢涉足的领域,并最终激励你去创造或是成就一个新的自己。
■阅读还是促进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法宝。
![](https://img.haomeiwen.com/i15540475/0e30a7398c3c8323.jpg)
因为,研究结果显示,与从来不读书的人相比,每天读书半小时,平均寿命延长了23个月(近两年),死亡风险降低了23%。在最后的讨论部分,研究者得出了4点结论
对于老年人,通过读书能够获得更多的生存优势(平均寿命更长)。 阅读书籍比阅读期刊,报纸带来的健康获益和生存优势更大。 读书对于老年人的健康获益是通过提升认知发挥作用的。 无论性别、财富、教育和健康状况如何,读书都能够发挥保护作用。
如今已人过中年,不久必然步入老年,那就继续读书吧,让自己在老年的“抗老化”之路上,走出一条或深或浅的个性化之路吧。
脑科学研究表明: 学习就是不断地在大脑中构建新的神经回路的过程。
大脑具有可塑性,特定的练习可以强化大脑的认知能力,从而改变大脑的结构。长期坚持学习和阅读,就是坚持“用进废退”促进大脑不断生长的过程。
不管前路几何,继续读起来,就够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5540475/e359417ae1452a5f.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