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原文】你不能去思考临在的状态,思维是不会理解它的含义的。想要理解临在状态,就要处于临在状态之中。
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闭上你的眼睛并对自己说:“我想看看我的下一个想法是什么。”然后集中精力并等待你的下一个想法出现。请像猫注视着老鼠洞一样聚精会神。什么样的想法将会从这个老鼠洞中出来呢?现在,请你试试看。
怎么样?
我必须等待很久脑袋中才有念头出现。
就是这样。只要你强烈地处于临在的状态中,你就会从思维中解脱出来。这时你会非常平静并且精神高度集中。但是,你的注意力一旦放松,思维就会乘虚而入。这时,思维的噪声又开始出现,你内心的平静状态就会丧失。你又回到了时间里。
有些禅宗大师为了测试弟子的临在程度,会悄悄地从弟子的身后突然用棍子击打他们。令人吃惊的是,如果弟子非常地临在并处于相当警觉的状态,他会感受到大师从后面悄悄地走近他,就可以去阻止大师或者闪避到一旁。但是,如果弟子被击中,就说明他沉浸于思维之中,也就是说,他心不在焉,处于无意识状态。
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临在会帮助你深深地根植于自己的内在之中;否则,有着巨大能量的思维会像一条狂奔的河,把你拖进急流中。
意思是完全地进入你的内在,经常将注意力集中在你身体的内在能量场上。从内在来感受你的身体。这种身体意识有助于你的临在,它帮助你平静地处在当下时刻。
【消化总结】临在状态是思维不能理解的。要理解临在状态就要处于临在状态中。当你闭上眼睛时,观察自己的思维,当没有想法出现的时候,就是临在状态。只要你强烈地处于临在的状态中,你就会从思维中解脱出来。这时你会非常平静并且精神高度集中。一旦出现思维,思维的噪声又开始出现,你内心的平静状态就会丧失。你又回到了时间里。
有些禅宗大师为了测试弟子的临在程度,会悄悄地从弟子的身后突然用棍子击打他们。不在临在状态的弟子往往会中招,而那些临在的状态的弟子能感知到,回避棍子的击打或躲闪到一旁。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临在会帮助你深深地根植于自己的内在之中;否则,有着巨大能量的思维会像一条狂奔的河,把你拖进急流中。
【关联过往】拆解到这里我联想到几个故事:1、《圣经》的故事:夜晚耶稣在海面上行走,他的徒弟觉得很神奇,也要耶稣带着他在海面上行走。当他的徒弟身心合一,相信自己的时候,也能在海面上行走,不久,徒弟思考,这是怎么做到在海面上行走的呢?当他思考的时候,他就掉进海里了。耶稣说,你们这些小信的人啊。意思是,信心不足。想得太多。不相信自己内在的力量。2、玫琳凯的故事。玫琳凯女士是一位非常有洞察力的人。有着对她人需要的极强的敏感性。有一次会议,当她经过人群的时候,她发现了一个面容哀愁的妇女。她直接走过去问那位女士需要什么帮助。结果发现,那位女士家里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很难完成接下来公司的任务。玫琳凯女士知道后,号召其他领导人很快帮助那位女士解决了难题。只有处在临在状态下,才能有如此敏锐的感知能力。
3、武术大师兼哲学家李小龙,在练习的时候,也经常是处于这种临在状态。很多次,对手想意外来攻击他,还没等对方靠近,他就已经感受到蛛丝马迹的风声,迅速反击了。这种反击行为已经成了他的本能了。在临在状态,他的意识是非常强的。
4、最近拆书培养自己的临在感,我也更能感知孩子的情绪变化和心理感受了。不限在思维了,内心是平静、宁和的,就能更好的感知周围的世界。那些匆忙忙碌的人,都是被思维横流裹挟的人。处理不好内在的关系,也处理不好外在的关系。只有完全地进入内在,经常将注意力集中在身体的内在能量场上。从内在来感受身体。这种身体意识有助于你的临在,它帮助你平静地处在当下时刻。
【设定目标和计划】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临在,深深地根植于自己的内在之中。
1、保持做一个思维的观察者,不被思维纠缠。
2、关注自己的内在感受和身体感受。
3、从小我的状态中解脱,更多的关注他人的需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