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自成成物

自成成物

作者: 乐德乐 | 来源:发表于2023-06-27 06:00 被阅读0次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中庸》第二十五章)

    诚者自成。有两种解读,一种是说,诚是自我完善并取得成功的过程;另外一种,把诚看作一种理想的境界,达到诚的境界,要靠自己修身力行,无法从外面去求得。圣人也不能帮你成圣,成圣只有靠自己努力,无论是生而知之、学而知之还是困而知之。我认为,显然第二种说法才符合大学的主旨,第一种说法混淆了诚与诚之的区别。

    相应地,而道自道,就是中庸之道是要靠自己走出来的。

    朱子说:“言诚者物之所以自成,而道者人之所当自行也。诚以心言,本也;道以理言,用也。”这个解读是贴切的。诚是从心体的角度讲,道是从用的角度讲。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中庸》第二十五章)

    诚者物之终始,是从天地本原的角度讲;不诚无物,既是对前一句的引申和强调,更重要的是从心体的角度讲,心体不诚,则无法至知,无法认识天地万事万物,心中不诚,看到的都是幻相,而不是真实的事物。所以,君子以“诚之”为贵,要努力是自己达到诚的境界。

    朱熹解读说,天下万物的形成各由其“实理”主宰,所以一定要懂得这个“实理”,然后才能认识这个事物。我们把这些“实理”都穷尽了,那么我们对所有事物也就穷尽了。只要我们没有实(即没有穷尽实理),那么即使我们对事物有所了解,其实更没有了解一样,所以,君子必须以诚为贵。只有人心没有不实,才能自成,我们才能遵道而行。

    朱熹的这个解释是很有问题的:子思讲的是最高的准则,即天地本原和心之本体,是形而上的,而朱熹却把它说成“实理”,即具体事物的规律,这与他的格物致知说一脉相承。其次,他将格物致知作为自成的前提,逻辑上是相互矛盾的,子思为什么说自成,因为诚本身就是心的本体,我们只要回归本体就可以了,无需去穷尽万事万物之理。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中庸》第二十五章)

    达到诚之境界的人,他不仅仅局限于自成,还可以成物。所谓“成物”,就是前文所说的“赞天地之化育”。成己,是仁的境界;成物,是知的境界。诚,是天性之德,是对内成己合对外成物之道,故任何时候都是可行的。我们也可以把“内”理解为体,把“外”理解为用。

    南怀瑾先生,对这段话的解释还是与佛理类比,他认为成己成物就是自觉而觉他,我认为不完全一样,但有利于我们理解。

    朱熹说,成己的根本就在于诚,天道是主宰一切的,既包括人,也包括物,所以诚既然成己,必然推及万物。之所以仁,是因为心体的存在,更确切地说,是心体没有被蒙蔽;之所以知,那是本体之用发挥作用。体和用都是我们天性所固有的,它没有内外之别。既然自己得到了这个本性,则必然在遇到具体事情时会体现出来,因此任何时候处理事情,都能非常合宜。朱熹的意思与孟子说的尽性知天是一个意思。

    朱子认为,这一章是讲人道。

    ------《中庸章句》审读36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自成成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gfgy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