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五月第18本书
>> 金融也是实体经济。我们应该看到,任何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让作为消费者与生产者的人过得好、过得幸福,只要我们做的会给人增加幸福或说增加效用,那就是在创造价值。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以人的效用增加来定义价值、定位价值,而不是以是否生产实物来判断价值创造。
>> 金融家的活动是否创造价值呢?
>> 根据金融是否改善人的效用为标准进行判断。
>> 从更一般的意义上讲,金融虽然不直接增加物质的总产出,但是通过给人们提供丰富的跨期配置收入与消费、平滑风险事件给生活带来的冲击的工具,让人们不至于一时饿得难有生路,一时收入多得无处可花,使每个人一辈子的总体效用达到最高。金融交易虽然没有直接生产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却使人类社会的整体幸福感、整体效用大大提高。
>> 《金融的逻辑》偏重从历史和国家的宏观角度,通过金融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发展,展现金融的内在运行逻辑,阐述金融的本质,以及它对人类进步和发展、国家经济和财富增长的作用,便于读者对金融有一个深刻的立体认知;《财富的逻辑》则更侧重于从微观和个人层面,从财富创造和创富工具、创富渠道、市场监管等方面,阐述如何能够更好地利用金融和资本,获得更加幸福的生活。
>> 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所有涉及价值或者收入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之间进行配置的交易都是金融交易。金融学就是研究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为什么会出现,如何发生,怎样发展,等等。
>> 效用决定价值,而不是劳动成本决定价值,这对于理解金融的逻辑极为重要。
>> 在农业社会里,人际金融交易也以人格化的隐性方式实现,其交易范围缩小到家庭、家族这些血缘体系内。
>> 交易头寸是以“人情”记录下来的,而不是以显性金融合约的形式记录的。
>> 金融交易跟一般商品交易有本质差别,商品交易往往是现货,以现金交易,所以,交易双方即使素不相识,问题也不太大;但是,金融交易一般不是现货交易,而是价值的跨期支付,不能是一锤子买卖,所以,没有互信、没有保证金融契约执行的制度基础,就没有金融交易的发展。
>> 在“养儿防老”体系下,人更多的是作为投资、保险、信贷交易的载体而存在,人首先是经济工具,而人性价值、个人权利和个人自由被牺牲太多。
>> 相比之下,非人格化的金融市场发展之后,压在家庭、家族之上的经济交易功能逐步从家庭、家族剥离,信贷、保险、投资功能都可由金融市场来承担。
◆ 第1章 中国的钱为什么这么多
>> 什么是钱、资本、财富?简单讲,“钱”主要是一个货币的概念,流动性最好,可直接用于交换,并同时又是市场交换的结果,是具有最普遍接受性的价值载体。
>> 资本也是活的价值,尽管其“活”性比钱低,但它是能够生产价值的价值。而财富既包括流动性的价值,也包括不流动的价值,即死的有价物,一般的财富并不一定能产生财富。
>> 最能区分这三者的“东西”要算土地。土地是财富,但它不一定是资本,更不一定是钱。
>> 从根本上讲,货币是将“财富”卖掉的所得,资本是以产权契约、金融票据、证券契约等形式将“财富”资本化的所得,是资产和未来收入流的“产权证”。
>> 虽然住房按揭贷款的质押物是房屋,但真正用来做支付保障的不是房屋,而是买主的未来工资收入。
>> 对于有钱的理解,中美也存在明显差异。以前,当中国人说“张三有钱”,意思是“张三过去赚了很多钱,并还剩下许多”,是一个“过去”的概念。但在美国,人们说“盖茨有钱”,这不仅包括他过去收入积累的总和,还包括盖茨未来各种收入的折现值,是一个“过去”加“未来”的概念。
◆ 第3章 西方的兴起是因为掠夺的银子多吗
>> 谁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把更多的未来收入证券化变成今天的钱,谁就能在未来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 一个国家有没有“钱”取决于它能不能将各种未来收入流和“死”财富证券化、票据化,不取决于它有多少金银。
◆ 第6章 治国的金融之道
>> 虽然由操纵货币来掠夺大众钱财不像直接征税那么一目了然,但它的缺点跟后者相似:给社会的短期冲击太大,极易导致动乱甚至起义,而且会从根本上破坏社会对政府的信心。
>> 少征税,把钱留给老百姓去投资创业,藏富于民,政府尽量用公债来补充财政赤字。
>> 当民间的投资回报很可观的时候,政府再增加征税等于“杀鸡取卵”,害民又损己。
◆ 第7章 政府有钱,不如民间富有
>> 为什么当年负债累累的国家后来良性发展,孕育出民主、自由与繁荣,而政府国库充盈的国家后来却停滞不前,甚至走向衰败?
>> 表面看,国家借钱花好像不好,但是,从更深层思考,或许,不需要借钱花的政府反倒容易滋生腐败专制,侵犯民间权利,抑制个人创造力,不思进取,就像富家子弟更容易横行霸道、不思奋发一样。
>> 13个州的政府本身就很小,没什么税收,没有政府军队,更没有州政府财产或者“国有企业”。美国联邦政府又不存在,是真正白手起家。所以,各届大陆会议只能靠印纸币、借债来寻求财务支持。这就是为什么美国从立国之初,就要靠金融和债务市场。
>> 具体来说,独立战争开支主要依靠以下来源:第一,由政府发行“大陆币”,在1775—1780年间共印了37次“大陆币”;第二,由大陆会议政府发行债券,尽管谁都不知道那些债务将来靠什么偿还;第三,13州的份子贡献,由各州自己发行战争债提供;第四,从法国借来的贷款;第五,给士兵、供货商写欠条。
>> 过度的国富民穷必然迫使老百姓为了生存而求着政府,当饭碗都控制在政府手里,民权与法治只好让位给权力。
>> 从人文社会的角度谈自由、民主与法治当然重要,是基本启蒙,是社会觉醒的必要。
>> 民富是自由、民主与法治的基本条件。
◆ 第9章 反思高利贷与民间金融
>> 判断一个地方的商业文化发达程度高低的指标之一,是看该地人对市场逐利行为的价值认同程度:人们越是能理解、接受市场交易对社会的贡献,该地的商业文化程度就越高。
>> 人均耕地面积越多的省份金融越不发达。
>> 人均耕地越高,其高利贷现象则越严重。
>> 真正降低高利贷的办法不是打倒高利贷的放贷者,而是需要增加借贷市场上的资金供给,使利率降低。
◆ 第11章 金融现代化为何如此艰难
>> 法治是现代金融的核心前提。
>> 传统金融以“熟人”间借贷、钱庄和当铺为主要特征,这些金融机构规模很小,基本从本地吸收存款或投资,然后又投放到本地居民和企业,出资方、金融中介和用资方往往都是“熟人”,而且是世世代代都在同一地方生活的“关系户”,因此,当地的风俗习惯、社会道德和长久邻里“关系”足以使传统金融交易能顺利发生,契约执行没有太多不确定性。
>> 现代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出资方与用资方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金融交易越来越“非人格化”。其二,传统金融以“无限责任”为基础。
◆ 第12章 从美国次贷危机中学到什么
>> 无论是最显性的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还是基于按揭贷款、学生贷款、信用卡贷款等的衍生证券,其最终目的,一方面是为社会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更方便、成本更低的配置资源的手段,另一方面是让个人、家庭、企业和政府能够更多地将“死”财富转化成能“以钱生钱”的资本,这包括土地、矿产、房屋等“死”的“不动产”财富,还有各种未来收入流,比如企业未来收入流、个人未来收入流,这些本身都是不能拿到今天来花或做再投资的财富,通过将这些“死”财富证券化,它们就都变成了“活”资本,也让人们能把未来的收入用来做新的投资,进而又改变未来的收入机会。
◆ 第15章 美国消费驱动型模式不会改变
>> 我们必须知道,监管从本质上是反应性的,是针对已经熟悉的事情而为的,但创新顾名思义是以前没有的,是创造出以前不熟悉的东西,所以,从本质上,创新是不应该过度监管的,否则逻辑上就有矛盾。
◆ 第18章 对传统文化的金融学反思
>> 大致来讲,人类有两种途径规避未来风险,其一是靠发展,“发展是硬道理”,通过提高物质生产力和精神供给量来提升人类整体生活水平,这当然能增强个人抵御风险事件的能力。其二是通过个人之间的经济交换、精神交换,达到互保、互助、资源共享的效果,以此提升社会共同的避险能力,使个人能更好地走出经济紧张、精神压抑的困境。
>> 如何正确看待东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呢?我们可以从三方面看这个问题。第一,精神生活丰富的前提是精神食粮供给丰富,学术和文学艺术又是其主要源泉。
>> 第二,或许有没有以宗教或者理性学术支撑的精神文明不重要,更重要的是我们把生活重点放在精神追求上,而不是过分追求物质生活。
>> 第三,家文化下重视“家”的经济功能,轻视其社交与情感功能,也会抑制文化的精神文明内涵。
>> 通过对总样本的计量分析发现,收入越高同时又买了某种金融保险产品的城市人更容易说“生儿育女是出于感情”,而不是为防老等经济目的。
◆ 第21章 市场经济是个人解放的必由之路 ——答《南方周末》记者问
>> 人情社会也是契约社会,只是契约的形式不同,契约的执行方式也不同,仅此而已。
>> 发达的家族结构又反过来使他们的风险规避能力和融资能力进一步提高,使沿海地区的经济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
>> 能否通过金融证券把未来的收入提前花,进而拓宽自己未来的发展空间,这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