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
散文属于叙事学的研究范畴,叙事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法国出现的一个学派,主要研究小说的叙事方法,后由小说延展到包括影视、戏剧等的叙事作品。
散文的叙事方法
一、显身的叙述者
作者以第一人称进行叙述,常用的叙述方式写法,我所见,我所思,我笔写我心,我的愤怒,我的欢愉。
作者写给自己,可为第二人称,有人称其为独语体。(如林徽因的散文《蛛丝和梅花》)
第三人称,他或散文中的人物,(如余光中的散文《听听那冷雨》)
作者要首先选择人称,我从什么角度讲这个事情,第一人称、第二人称还是第三人称,第三人称也可以是人物,如苏轼的《前赤壁赋》:壬戍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二、隐身的叙述者
根据材料,情感,对象决定叙述者采取什么形式,灵活处理,这是基本的叙事法则。
三、叙述者解构
解构:分解,裂变,原有的结构分解为一个新的结构,解构是后现代艺术家喜欢使用的一个词语。第一重解构是单数解构为复数,我解构为我们;第二重解构是第三人称解构为第一人称(欧阳秋的《秋声赋》,叙述者在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之间转来换去,这是古人的写法;(三毛的《秋恋》),叙述者从第三人称解构为第一人称,这是今人的写法);第二人称解构为第一人称(徐志摩的《翡冷翠山居闲话》,在你、我与我们之间转动)。
总结:
写散文,要根据我们的心态来指定叙述者的人称,包括他的解构,在需要第一人称变成第二人称,或者第二人称变成第三人称,第三人称变成第一人称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进行解构,这样的散文才精致。
重要点:
写散文时,千万不要出现口语太多的泛滥。
如相声,听着很开心,相声说得真好,再看相声的本子就差了,这是两种语体——口语与书面语的差别。
四、解构为作者
叙述者解构为作者(老舍的《旅行》)
写散文,首先要把叙述者的形态梳理清楚,其次把叙述者的变化梳理清楚,散文会写得更好,精致,读者读起来更舒服。
五、聚焦
1、聚焦:借用摄影的一个词,个人的聚焦叫限制聚焦。举凡第一人称的叙述者,包括小说,电影,都不能够直接进入其他人物的内心世界,不能怎么想就怎么写,只能采取疏离词进行表述。
2、全视视角:叙述者可以感知任何事物,也可以称为上帝视角。相对于全视视角,第一人称的视角只能是限制视角。
3、内聚焦:从叙述者的内部感知事物,简称内聚焦,也叫限制视角。限制视角的聚焦,往往有一个全知的视角进行弥补。
六、叙述语与转述语
叙述语就是叙述者的叙述,转述语就是人物对话。(小说与散文从文体而言不过是叙述语与转述语的结合)
转述语有四种基本形式,还有一种:亚自由直接话语,共五种。
散文也基本是叙述语加转述语,但散文中的转述语是次要的,叙述语是主要的。
七、动力元
任何一篇小说、散文都要有动力元,小说的动力元是情节张力,散文的动力元是叙述者的张力,叙述者在推动事件,推动文本发生变化。
动力元是一个因果关系,“因”是动力,“果”是结局,没有因果,小说,散文是不存在的,因和果是一个过程,因可以来自叙述者,在散文中来自作者自己,也可来自人物。
动力元也可来自物。
散文的动力元主要来自作者(叙述者),作者的阅历、学识、人格、才华与文化积淀决定了散文的魅力与价值。
总结
动力元决定小说形态,决定散文文体。散文本身有很多动力元,用来吸引读者,既可以利用叙述者,也可以利用人物,还可利用语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