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我们的小学课本上描绘着社会主义这样的美好前景: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些妙曼的生活确实让我们着迷癫狂了好长时间,时过境迁, 多少年过去了,我们早已过上了这样的“现代化生活”,而我们现实中正在使用的“电话”,已经远远超越了当年教科书上“讲话的机器”。
我记忆中最早的电话是那种“拨号盘”式的电话,我八、九岁时,村子北地粮所安了一部这样的电话,这在当时稀罕得不得了,那电话也不是一般人能打的,那些穿着笔挺的中山装神气的干部和工作人员左手把话筒放在左耳上,右手开始不厌其烦地拨动号码盘,“哗啦哗啦……”终于通了,昂起头直起身,右手叉腰,很神气地嚷道:“喂,请给我接xx……”。原来,那边有接线员呢!——打个电话,需要转接,挺麻烦的——这些镜头也经常出现在一些老电影里。
虽然麻烦,调皮的孩子们却眼馋得很,那东西太有吸引力了!他们开始蠢蠢欲动了,趁着值班室没人,悄悄溜进去,胡乱拨一个号码,打通了!那边刚“喂”一声,这边就大声骂一句,嬉笑着撂了话筒就跑……为此,粮所所长专门派人抓过几回,还让乡长通知附近几个村子,让村长在大喇叭里威胁警告过几次……
后来,各村村委会安上了电话,不过,这时的电话早已从“号码盘,人工转”转为更方便的数字按键、直达用户了,座机就放在村支书家里,这下热闹了,村里大喇叭除了播发乡里、村里通知、放流行歌曲外,基本上就是书记爱人的喊话“王二蛋媳妇儿,你丈夫武汉来的电话!”或者“谁叫李素香,有你的电话,快来接……”!通知接电话一般在天擦黑炊烟袅袅之时,因为这时人们都下晌在家,电话大部分是外出务工的男人打给家里的。各家都有外出打工的人,小村的大事小情,外面世界的精彩纷呈,以及外出挣钱人对家里的牵挂,都是通过这部电话传出去和引进来,它成了连贯内外的一条有声的纽带。去支书家里打电话当然要交话费,而接电话同样要花钱,在支书家里,电话机旁边一块牌子赫然写着:接电话1元,请自觉交费!——想想也是的,专门守着电话,还要负责喊话,谁会白干呢?
后来,我们学校也安装了一部电话,听说安装费五千元,价格让人咂舌,没办法,物以稀为贵嘛!门卫老陈负责传信,所以经常见他奔走于门卫室和办公室教室之间,被传唤者暂时放下手头工作,小跑着去接电话;当然,也有课堂上离不开,说好几分钟后再接打的,老陈在门卫室同时开着个小卖部,分分毫毫都计较得很清,去他那里打电话,一分钟三毛钱,童叟无欺, 人们都开玩笑戏谑地说,他家的明三暗五的大瓦房就是这样一分分积攒的。
附近村民也跑几里路来学校接电话,都是一些家庭妇女,和丈夫约好的,几月几日几时几刻来学校门岗联络,人家来接电话,老王不好意思收费,但也不好意思说不让接,时间长了他也有意见了,开始嘀嘀咕咕发牢骚,那个星期天,我见两个本村熟识的妇女焦急地站在门卫室门口,一脸的无奈,一问,才知道老王喝多了酒,从里面反锁了门,在屋里鼾声如雷,怎么叫就是不开门,鬼知道是真醉还是假醉!气得俩妇女眼泪都下来了,发誓有钱了自家也安部电话。
——那时候谁都希望自家能有一部电话,那才叫方便神气呢!
这个愿望很快实现了! 忘了是哪一年了,乡邮电在公共场合安装201卡式电话,因为我们学校是“公共场合”,所以老师的住室分有指标,可以安装电话。记得很清楚,接好电话的那个晚上,妻子把那部半旧的话机用酒精擦得锃亮,显出猩红的本色,被小心翼翼地放在同样擦得一尘不染的桌子上。——其实这些话机都是淘汰下来的旧机子,但是说真的,不花一分钱,人家给你扯上线、架上机子通了话,真是赚大了,还嫌什么新旧,笑还来不及呢!
这种“卡式”电话使用起来很麻烦,需要依次输入卡号、密码和电话号码,然后“嘀嘀”几声后,才能有望听到对方声音。但我们仍然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那时,话费也不便宜,所以长时间去煲“电话粥”是一种奢望,有事儿都是长话短说,说句现在叫人脸红的话,那时都是看着钟表分针打电话的,眼看着快满六十秒了,马上挂机,省得超过几秒要多交一分钟的钱!
当年工资低,话费贵,不常打电话,对于我这种比较内向的人来说,拿起话筒拨号是一种很扭捏的事情,常常在“嘀”声即将结束、电线那边有人要说话时,有一种莫名的恐慌,相信很多人都有这种不自然的感觉,说到底,还是怕浪费钱,打电话少的原因。不像现在拨通手机,随意地放在耳边,希望听到对方的声音是一种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自家没有电话的,要打公用电话,按分钟收费,有的人就不打电话或者很少打电话,本家一个嫂子,丈夫外出打工,为了省钱,她有事儿了就攒着,实在是不打电话不中了就骑着破自行车,跑六七里路,去外村有电话的姐姐家打。当年的代销点基本上每家都有收费电话,市话、长途,价格不等。城镇街面上用来赚钱的公用电话间、电话超市、公共卡式电话厅也雨后春笋般涌出在大街小巷……这些都彰显着群众通讯方面的急切需求,市场需求呼唤着更便捷、更实惠的通讯形式和工具的出现。
现代社会科技发展是十分迅猛的,当座式电话还没有普及到每家每户时,就忽然间被手机这种更方便、更快捷的通讯工具取代了。手机,从最初的“黑白屏”、“仅能接打电话”,到现在的彩色大屏、高智能机子,内存越来越大,大有取代电脑之势,手机形成了集通话、娱乐、商用于一体的综合性机器。这个华丽的转身,仅仅用了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各种优惠的话费套餐,极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让人们无时无刻享受着互联网的美好与愉悦,而手机的“通话”功能,倒像是一个不太重要的“子功用”了。
但是,人们在享受手机带来的美好生活的同时,一股暗流也悄悄涌入——君不见,无数的中小学生放学后,抱着手机,没命地玩网游、聊天;学生偷带手机入校,屡禁不止,成为令校方头疼的大事;站在讲堂上,那一双双透过近视镜片投射来的稚嫩眼神,令人心痛惋惜……这一切,是人之过?还是无辜的手机之过?相比较而言,我还是怀念那个干净、纯洁、慢节奏的年代,怀念那种憨憨地卧着,外形或精致、或蠢笨的有线座式话机……
2018.10.0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