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南京工业大学
七彩云南,多姿昆明

七彩云南,多姿昆明

作者: 明月松间照C | 来源:发表于2017-11-14 15:43 被阅读2次

三月的风,吹醒了寂静三月的昆明,拂过滇南泽,唤醒金碧山,穿梭金马坊,经过讲武堂,带去春的气息,此时的昆明,多姿多彩,准备迸发出她的阳光和朝气。                悠悠滇南泽,葱葱金碧山            滇南泽又称滇池,是高原最大的淡水湖,一颗高原明珠,可能正因为如此,她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她东有金马山,西有碧鸡山,北有蛇山,南有鹤山。这些山连绵起伏,形成了昆明坝子的天然屏障,也带给了昆明四季如春的气候,吸引无数的文人墨客,迁客骚人,纷纷留下诗篇,才有了“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的伟岸,她带给古代文人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的报国热血。她的存在,昆明有了别样的风景,她“点缀些翠羽丹霞”,倒影着一旁的,一座静卧上上千年的“睡美人”——“金碧山”西山。     传说,远古时一位公主耐不住宫中寂寞,偷偷出了王宫与一小伙结为夫妇。后来,国王拆散了这一美满姻缘,并用计将小伙子害死。公主悲痛欲绝,痛哭不止,泪水汇作了滇南泽,她也仰面倒下化作了金碧山,可能因为这个传说,诗人们大多在这里写下了孤独和寂寞,“碧鸡西望水天虚,漠漠秋光画不如”,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更多被西山的美景所吸引,每年阳春三月,就有了“三月三,耍西山”的习俗,届时四方士民云集聚会,唱山歌,对小调,耍龙舞狮,野餐赏景,热闹非凡。                错综东西街,智慧金马     “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昆明人对于金马坊的记忆多来自于这个童谣,对于老昆明人来说,金马坊就是上世纪昆明的标志。   金马坊位于昆明市中轴线的三市街与金碧路交叉口,东坊临金马山而名为金马坊,西坊靠壁鸡山而名为碧鸡坊。北与纪念赛典赤的“忠爱坊”相配,合称“品字三坊”,南与建于南诏的东西寺塔相映,成为了上世纪云南最大的百货、娱乐业中心。最初的金马坊,是云南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因为在某个特定的时候,会出现“金碧交辉”的奇景。   所谓的“金碧交辉”就是太阳将落未落,金色的余辉从西边照射碧鸡坊,它的倒影投到东面街上;同时,月亮则刚从东方升起,银色的光芒照射金马坊,将它的倒影投到西边街面上;两个牌坊的影子,渐移渐近,最后互相交接。相传,清道光年间有一年,中秋之日恰逢秋分。晴空一碧,万里无云。傍晚,许多群众在三市街口等待,到时,果真两坊影子见于街面,不一会靠拢相交,至此,日落月升,交辉奇景逐步消失,这是因为地球、月亮、太阳运转的角度关系,要出现这样的奇景,需要等待60年,而这种奇景的设计,反映了古代云南各族人民把数学、天文学和建筑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高度智慧,可惜在十年动乱中,金马坊被拆毁。1997年,金碧路扩建时重建金马坊,现在金马坊已经成为了昆明市的市徽,金马碧鸡坊将重建,金马碧鸡的雕塑也拟兴立。秀丽的滇池之滨,奔腾奋进的金马、象征吉祥如意的碧鸡将在云南人民的心灵中闪射出新的光辉。                平静九龙池,铁血讲武堂  九龙池又称翠湖,因湖东北有“九泉所出,汇而成池”,故又名“九龙池”,清康熙年间云贵总督范承勋、巡抚王继文于湖中建碧漪亭,两岸满是垂柳,柳枝拂面,湖内多种荷花,藕花飘香,旧有“十亩荷花鱼世界,半城杨柳抚楼台”之联,被誉为“城中碧玉”,而就是在“碧玉”边上,有着一所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军事院校——陆军讲武堂。 陆军讲武堂是清朝为编练新式陆军,加强边防而设的一所军事学校,黄色的外墙,四合院式的结构,庄严而肃穆,严谨而不苟。四周绿树草地,郁郁葱葱,木质的座椅,破损的墙壁,条件虽然艰苦,却无法抵挡将士们心中的热血和忠心。从1909年开办至1928结束,共招收学生19批,历届毕业生中,培养一大批杰出的军事家、革命家,有些后来成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将领,如第3期特别班的朱行,第15期的叶剑英等,在辛亥云南起义和护国运动中,云南陆军讲武堂是培养革命力量的重要据点,团结云南革命力量的核心,正因为如此,曾经是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学员,后来成为共和国元帅的朱德,称云南陆军讲武堂是“革命熔炉”。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年复一年,时间虽然流逝,但是昆明的景致却未曾改变,她一直矗立在祖国西南,绽放着自己的魅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七彩云南,多姿昆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glfv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