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生的最终目的无疑是探索自性和探索万物之性。当然,也要寻求将这些探索的结果表达为现实的可能性。这是我所认为的人生意义。
——红叶竹马
本文总计六千六百字,阅读完需要十五分钟,请大家耐心品读。
引子——问题的提出
人“生”苦短。仿佛茫茫宇宙里偶然一次美丽的对接。
前几天有一位老师问我:“高科技让我们人类有满足感和幸福感。你昨晚上看了冬奥会开幕式吗?有什么感想?”
想说很久没有关注这些赛事了,都只活在有限的生活圈里。但是,关于人类的能力和幸福之间的关系,却是最近正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从古到今,我们看到人类的能力不断增长,我们上天了,我们也入地了,我们驾驭着各种能源,使它们为我们服务,我们发明了各种有趣而又能便于人类交流的工具,我们实现了我们的祖先想象过但却无法达到的目标,可是我们的幸福增长了吗?
工具——人比理论和信息增长
信息不断增长的地球古往今来,幸福对我们都是一个谜。
有些人拥有宏富的才识却愿意活在木桶里,有些人喜欢征战四方,有些人抛弃王子的名位去密林修行,有些人到一个小岛上寻找原始蛮荒的美……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而幸福更奇妙之处在于,若你一心寻求她,她反而远离你;不经意之时,她突然进入你的心房,像一片阳光照耀在田地里。
因此,以前关于这个问题一直没法有个很好的回答,虽然有许多自己的感性认识,其中有不少是很真切的,但是缺乏很好的理论和有力的实证支撑。正巧最近在看《增长的本质:秩序的进化,从原子到经济》这本书。这是一本跨越经济学、物理学、生物学等探讨信息增长的原因的一本书。从这本书里,我找到了回答这个问题的工具。
这本书的核心独创理论,我以为就是“人比理论”。所谓人比,定义是“一个人的神经系统所能接收、处理的最大信息量”,即personbyte。假设一个人只能累积一个“人比”的信息,如果他想要获得多于一个“人比”的信息,他就需要其他人的帮助。
人比理论很好理解,我们的社会分工很好地说明了个体接收、处理信息能力的有限性。因此,要累积超过一个人比的信息,就需要对信息进行分割和重新连接。这正是我们在社会网络里做的事。
比如,我们需要一次交响乐演奏。显然,它需要几个人分别演奏自己所擅长的乐器,因此,它需要将音乐的相关信息分割给每个个体;同时,它需要精心的编排和用心的配合,而不是一个人会弹他的乐器就好,这过程中就需要乐队各成员的相互沟通和了解,这就是一种信息的重新连接。而显然,这种连接需要通过社会网络来实现,而且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人比理论,指出了信息在我们之中传播受到限制,以及为什么我们需要建立社会网络的原因。
很显然,如果在原始社会,只是做做弓箭,生生火,我们可能不需要那么多人,我自己就可以完成整件事。然而,如果我们需要制造更大信息量的工具,比如火箭,显然我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的。
我们为什么需要更大信息量的工具?因为它能带来我们能力的提升,而这种能力的提升是大多数人都需要的,比如,复杂的汽车提供了我们方便出行的能力,复杂的手机提供了我们与外界互联互通的渠道。
因此,社会网络的建立是必然的,包括我们的企业、组织乃至各种团体,都是某种社会网络,而整个人类世界是一个大的社会网络。
社会网络能处理比我们个人更多的信息,但是它也有局限性,比如,一个企业可能只擅长生产某种产品,比如英特尔,一般人们想起的就是芯片,然而,要完成一台计算机,不能只有英特尔的芯片,所以,商业贸易就成为必然,人们的经济活动就是环绕在一个个社会网络之间的流体。
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指出,交易是有成本的,一旦外部交易成本小于内部交易成本,那么人们可以直接通过市场获取所需,而不会去建立社交网络。举个例子说明,一家计算机厂商也想要直接生产芯片,这就意味着它需要组织一批会生产芯片的专家,这是需要成本的,这个成本就是内部交易成本。结果捣鼓了半天,发现这个交易成本还比直接从市场上购买的外部交易成本大,算了,不划算。
总之,人比理论很好地说明了社会网络和经济之间互动的关系。而现代社会由于各种交通的便利、全球化体系的建立等等,外部交易成本也在不断减小,但这个减小有一个阈值,这个阈值受完成一件事情所需人比数的限制以及事情本身的信息量分割到最后所能达到的程度。
同时,这本书介绍了在我们这个星球上信息不断增长的趋势。这也是很显然的,我们这个星球不同于宇宙其他部分的地方,就在于我们的信息量在不断增长,而不在于质量或者能量。论质量,一勺中子星可以抵得上一座纽约帝国大厦,然而描述中子星只需要很少的参数;同样,论能量,各个恒星都有极其丰富的能量,我们的星球倒没有特别多的能量。然而,信息却在我们这个星球被不断生成、固化乃至持续增长。
这里的信息指的是一种物理秩序,可以简单理解为某种原子分子的有序排列组合,构成了生命体以及我们所认为的那些有用的产品。产品是信息的具象化无疑,一辆汽车的价值并不仅仅是它身上材料的价值,这只占其中很小的比例,最大的价值是在于它的信息所带来的价值。
而这本书通过引用前人的学说,尤其是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等,来说明信息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生成和增长的原理。
我们可以思考一下达尔文的进化论。进化论的纲要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但有一个疑问,如果低等生物如果已经有很好的适应性了,为什么还会进化出高等生物?进化出高等生物的动力到底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具体的机理到现在据说还没有定论。如果从信息增长的角度来看,可以理解为高等生物有更高的信息量,即生命本身的发展也体现了信息在这个星球上的不断增长。
显然,生物是一种可以保存、分析、处理信息的“系统”。生物体内的蛋白质、DNA很好地固化了信息,生物体内的各种生化反应持续不断地在分析、处理各种信息。可见遗传的本质也是信息的不断增长。
除了生物以外,我们的文明也显示了代代传承,日益繁复的景象,因此也是信息不断增长的一个美丽注脚。
尽管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整个宇宙充满了“熵增”(如垃圾不收拾就到处都是,万物都自发走向无序状态),但是似乎一有可能,生命就想打破熵增,从而使得信息持续增长。这大概是生物天生的使命吧。
熵增代表了时间对于万物结构的腐蚀。我们经常说:“时间是最大的征服者。”人类的一切功业都会被时间解构。然而,我们到今天还是能够留下一些实物,一些记录,告诉我们,那些人曾经“到过,见过,生活过”。可见信息的增长与保存使我们最终还是不会被完全淹没于时间的长河之中。这就是信息的意义,它是我们对抗时间的武器。
推导——幸福与信息处理能力
人比理论和信息在我们这个星球不断增长,这两个原理,可以用来推导我们开头的这个问题。
首先,所有能力都可以转化为对信息的一种计算能力。这里的计算能力是广义的,即,机器也在计算,我们的每个动作在反应时,神经系统也进行了计算。所有能力的核心是计算能力,万物都可以认为具有计算能力。比如原子的核外电子分布,就可以显示原子核与电子间的某种计算能力。
所有宇宙可以看做一个网络,既充满了各式各样的信息流,也有着各个可以计算的节点,这些节点还可以结合成计算能力更强的局域网络(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做一个更大的节点)。
其次,要给幸福一个准确的定义。古往今来,幸福都是很主观的,很难量化,因而也很难去比较。这里从信息的角度给幸福一个简化的定义,幸福是系统能够处理与其本性相匹配的信息,并实现自身在更大系统中的连接。这点实现得越好,就可以说一个人(或者系统)的幸福度越高。
人是具有高度处理信息的能力的。正如机器必须处理相应的信息才不会老坏,人也必须处理和自己本性相匹配的信息,方能得充实。一天不工作,刚开始觉得开心。后来就觉得好像有什么事要做。最后发现真的有什么事要做。为什么?因为宇宙的熵增随处发生,你不努力做事,你周围的秩序就会慢慢退化。古人说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就是这个道理。
那种认为人可以无所事事最幸福的观点,无疑忽略了以上这些事实,因而是不可取的。因此,处理信息是人的天性,人必须通过处理一定量的信息来满足、充实自己(吃饭是处理信息,工作也是处理信息)。在无聊的时间里,人们往往用打牌来打发时间,这就是人必须处理信息的一个例证。
必须处理信息,这点没有疑义了。那必须处理哪类信息?这里提出,要处理和自己本性相匹配的信息。一个好的作家,你叫他唱歌,他的能力未必能得到发挥。然而与本性相匹配的信息是什么?人的本性只有一面吗?我以为,所谓本性,寓于你和万物的接触、体验中。你必须去尝试,你才知道你的本性是什么。所以,“游遍全世界是为了探索内心”,这句话是有道理的。人类是进化的末端,能力是多元化的,按亚里士多德的说法,至少有植物的能力、动物的能力和专属于人的能力。比如,动物的能力提醒我们要经常运动,要吃合宜的食物等等。因此,我们要多方面地认识自己的本性,然后依此去处理和自己本性相匹配的信息。
这里的匹配指的是与属性对应,既不过多,也不过少。当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说法。实际情况下,我们可以认为是完成一个自身喜悦且力所能及的挑战。如果挑战不足,则人所能涌起的幸福感也小;相反,如果挑战过度,人感到压力过大而无法发挥,也无法涌起幸福感。
所以,每天完成一个小挑战,一天就有小幸福。好像一位作家今天写完了一篇随笔,完成作品的那一刻就带着欣喜。(有个统计说明人们在完成创造性活动之后的幸福度最高。)
同时,我们还必须注意,作为一个系统,做工有定时。就好像机器也需要休眠一样,人类也按着各个时辰,需要做相应的调息。甚至一生之中,各个阶段所需要完成的工作都是不同的,这些都需要探索本性方能得。古往今来的许多灵修系统,包括禅修、祷告、忏悔、冥想、瑜伽等等,本质上都是一种清空内心垃圾,实现内心重新整合的一个手段,可以理解为清理系统垃圾,好让系统恢复正常的计算能力。可见绝对的无意识也是不可取的,那除非你不是一个生命,你变成了一块石头,正常人的心理活动都是有波动的,只要注意调息,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就好(灵修有时能引导我们进入更深层次的能力,从而增强我们的计算能力,但这种提高不是无限的)。
另外,“实现自身在更大系统中的连接”,这是意识到信息必须在网络中流通和增长,因此,任何一个系统都必须要和更大的系统连接,才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比如人和自己的家庭,自己所在的单位,人类社会和自然网络之间的连接等。因为我们的存在是相互关联的,信息也是在关联中产生的,好比网络中的一个个节点,互联互通才能促进信息的流动与增长。所以任何人,都要寻求自身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契合点,这也是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然,完成这个,人才会幸福。
即使一个人隐居了,他不与这个社会连接了,那他还是得和自然连接,还是得实现自身在更大系统中的连接,所以连接是必然的。
再则,在这个幸福定义的基础上,我们考虑造成人类处理信息能力差异性的根本原因,这个原因无疑是天赋的。我们可以认为是基因或者是什么别的。但是确实是天赋的。而且这种天赋的能力远远大于你后天所能改造的,甚至你后天所能改造的,本身也依赖于这个先天的条件。就像之前一个笑话说的“只要功夫深,铁杵可以磨成针,但竹子只能变成牙签”。这里没有任何比较针或者牙签高低贵贱的想法,只是想说明,有这个天赋,就要尊重这个天赋,按这个天赋行事。
既然这种计算能力是天赋的,而且根据人比理论,它是有限度的,再根据信息增长理论,人类从古到今处理的信息量在不断增长,到了现代甚至可以说是爆炸性增长,尽管我们发明了各种帮助我们处理信息的工具,包括机器以及我们的社交网络甚至宗教、文化等等,但是,我们本身的基因没有改良,我们作为人类的天赋属性,还是和几十万年前原始社会的祖先相差无几,所以我们的人比本身也不可能有大的增长,因此,尽管信息量的增长被工具缓冲了,我们所处理的信息量还是让我们感到繁多了,结果就是:我们活在信息的洪流中,却忘了品味信息的美。(信息确实是美的,每种信息都代表一种奇妙、有意义的组合)
结论——幸福度趋减与本性的探索
因此,从古到今,我以为,人类整体的幸福度是缓慢下降的。
当然,这种下降当中也伴随着局部的上升阶段。比如,一个工具刚刚发明出来,而整体信息量尚未大幅增加,这时候,工具带来的便利(即帮助我们克服某种熵增的力量)会让人的幸福度瞬间提升。但是,过一段时间,工具普及了,整体信息量也增加了,人类就又陷入了幸福度的常态曲线中。
比如,火的发明,在原始社会肯定极大地提高了原始人的幸福度。然而,等到大家都习惯用火,人们又要开始探索新的工具,幸福度又恢复往常,如此周而复始,以至于此。
当然,我认为,这种下降总体来说还是比较缓慢的,毕竟人类本身的目的就是为了信息增长而生。而且,由于人类自身可以借助工具提高能力,因此似乎也减缓了这种下降趋势,同时也给人一种各种产业生机勃勃的感觉。同时,未来也许人类真的可以改变自己的基因也未可知。所以,这里不做定论。这里只是强调,能力的表达,即信息的处理与幸福相关,无论处在什么时代,都要积极寻求本性的表达,处理与本性相匹配的信息,并实现自身在更大系统中的连接。我们每个人与“熵增”的斗争是无穷的。然而,熵增也并非全然是坏事,没有熵增,万物无法重构,没有熵增,世界的多元性也无从谈起。具体要怎么做呢?这里试着给出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首先,在身体这套系统上,遵循中医养生原理,不妄作劳,饮食节制,起居有常,按时令做事。这几句话就是《黄帝内经》的总纲了,别的都是具体的方法。养生要和养心结合起来,尽量恬淡寡欲。因为总体来说我们的信息处理量是增大的,所以强调寡欲其实才是常态。(可以认为在原始社会正常的欲望就是与能处理的信息量相匹配的,越到后期的社会信息量越大,越要寡欲)还可以学习一些灵修的方法,使得自身的信息处理系统处在一个“清明”的状态,即敏感而冷静的状态。
其次,要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对死亡的恐惧是人类的天性,也是人类不断创造的动力。死亡的本质就是信息的丢失。然而“不知死,焉知生?”人人“生”而平等。所谓的平等,其实是人人“死”而平等。即使是一个君王,他也只能处理有限的信息,关键是信息与自己是否匹配。末了,大家最终都要被熵增卷向死亡,因而人确实是“生”而平等的。每一次出生,都是对熵增洪流的一次反叛,我们要好好珍惜,向死而生,从而求得物种的延续以及文明的传承。
再则,要不断探索天性,探索万物之性。《中庸》有云:“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从探索自性入手,探索万物之性,这两者是并行不悖,相互增进的。即在对物的改造过程中加深对自我能力的认识,通过认识自我而寻求精神世界在现实中的表达,即想象力的具象化。想象力的具象化,这的确是人类从事的创造性活动的本质,也是人类是使信息不断增长的最主要方式。至于信息如何进入了人的大脑,这的确是个难题,万物都可以按照自身的系统运行,人类却可以普遍认识各种事物的信息规律,这在古代被称为“推演”能力(理学有专门讲述),因为人类有推理能力,所以不仅能按自己本性生活,而且可以推理万物之性,在认识规律、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获得最大的幸福。而探索的道路是没有终止的,正如信息的增长也永无止境一样,我们唯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活到老,探索到老。
最后,要探索与社会、自然等等大系统的连接。古人讲“天人合一”,就是与大自然的连接。不要鄙视社会,社会也是自然演化的结果,只是自然比社会更博大,当你对社会失望时,可以回到自然母亲的怀抱,重新获得连接,你会发现你的思绪会豁然开朗(我在乡下休养之时就有这个感觉)。事实上,人类社会的许多现象都是在学习、模仿自然,且不说仿生学,人类社会本身的建构,与自然的细胞结构、器官结构等等,都非常相似。所以大自然是有逻辑的,也即,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信息组织方式。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永远只是个孩子,要永远谦卑,保持敬畏之心,虚心向自然求教,同时利用自然供给我们的能量,无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明心见性,自是福田。”言有尽而意无穷,盼望这篇文章能给读者一些思考,则我在案牍劳形、费心整理这些信息之时,亦会发出会心的微笑,谢谢。
赋诗一首:
福本自我心
亦何处寻觅
不寻觅又何有心
心生于连接
宇宙本是宏大的信息流
大爆炸如闪电
划破了混沌
从此光阴似箭
信息密密麻麻
然而死亡悄然而至
侵蚀万物
这是一场没有终结的战争
让我们向死而生
清心寡欲而又努力精进
不取一毫
却自得其乐
这便是幸福
自然啊
谢谢你拥抱我
照看我如眼中的瞳仁
我将与你一同
观自在
网友评论
一直在这么做,上下求索,只是不知如何加以名,今日得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