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人们都在渲染“中年危机”。
“中年危机”有多可怕?年轻人可能对此毫无概念。
很多职场菜鸟曾误以为,每个人的薪酬、职级一定随着年龄增长。
这话,在职业生涯早期是没错的——刚工作那几年,无论是坚持在同一个企业效力,还是累计工作经验后跳槽;收入大多是一直提升的。
但人到中年,尤其是临近40岁这个坎的时候,情况很可能骤然发生变化。
人到中年,他们面临的恐怕不是饭碗里面米多不多的问题,而是饭碗会不会被砸碎的问题。下限可能更加超乎他们的想象。
原本两三万的月薪,很可能突然腰斩,甚至骤降到零。
是时候告诉年轻人一点关于中年的残酷真相了。
01
大家应当还记得,中兴资深研发工程师跳楼自尽一事。
42岁的高级工程师欧建新,名校出身、有车有房,儿女成双——这样的家庭,足以让99%的人羡慕了。可是,即使是这样美满的中产之家,依然脆弱得不堪一击。
从天而降的“裁员”通知,一下把他美满的职业生涯腰斩。在那幢相伴了六年,他最熟悉不过的工作大楼里,他突然打开窗户,选择了纵身一跃……
是啊,从志得意满到绝望轻生,就是一瞬间的事情而已。你所拥有的一切,不一定是你殚精竭虑、努力拼搏就能维持。命运的轮盘稍一偏转,你也可能立即沦为时代的弃子。
渺小的个体又怎能对抗得了千变万化的大环境?
再比如,最近这段时间,中美贸易战正酣,曾经的通讯巨头中兴又成了炮灰……芯片被全美禁售的大背景下,“缺芯”的中兴,不知道又有多少员工卷铺盖走人。
这些被炒鱿鱼的员工,难道不优秀吗?能在这样的通讯巨头中混到资深地位的,哪个不是人中精英?可惜,这些精英贤能一样成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一样成为被时代洪流无情碾压的灰烬。
02
那些中年失业的人们,后来都去了哪里?
我有个朋友,叫他老刘吧,50岁了,现在的主业是在深圳某公园摆象棋棋摊——每天收入六七十元,经常连顿饭钱酒钱都要找别人借。
这么落魄的人,你一定以为他是个“没学历,没技术,没关系”的三无人员吧。
呵呵,人家是1988年的全日制大学毕业本科生。据他说,当年他离开了某大型能源央企中层的职位,独自一人跑来深圳做外贸,当时月薪高达3000块人民币!他很快就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你想想,那时候的有钱人都只叫‘万元户’,我一个月3000,几个月就赶上了!”
那为啥后来他变得这么落魄呢?“我呀,就是自己作的,当年这么高工资,我要是早买他几十套房,那我现在都可以躺着收租了。”
他当时认识了一个香港老板,说带他去香港淘金,那时候香港几乎相当于“发财”的代名词。后来他才知道,所谓的“发财”就是从香港走私日用品到深圳来卖(跟现在代购类似),结果没做几次,就被海关连人带货押了,关了大半年才出来,赔了个血本无归。
有了“案底”之后,他再找工作就难了。可他不死心,又开始创业。开面馆、接工程、开六合彩……几乎啥都干过,可都没赚钱。连遭打击的他陷入了酗酒和赌博之中,正所谓十赌九输,输光了自己的积蓄之后,他心灰意冷,天天跑到公园下棋打牌混日子。
03
有人说,老刘这种老牌大学生是自己把自己作死的典范,你不能当作普遍案例来渲染啊!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其他的“精英”们,是怎么从年轻的意气风发,逐步沦落到后来的中年失意的。
一个棋友,
80年代初的第一批大学生。随后被分配到某内地省会大型钢铁企业作文职(那时候文职被认为是比干体力活的工人更加高端的),后来也官至科长。谁知90年代中期“下岗潮”来临,企业改制时,没有实际技术的文职率先被当作冗员“淘汰”处理。拿了一笔补偿金之后,他试过摆小摊、搞装修、搞走私等生计,无一例外没赚到钱。听说现在又在搞“废品回收”,通俗的说就是“捡破烂”,现在见到熟人就远远躲开,生怕被拉去唠嗑。
还有一个朋友,
90年代初大专毕业(这学历在未扩招前也算出色了)。一毕业就放弃了回家当体制内教师的工作。出来下海经商。一开始他主要做Bp机、VCD的倒卖生意,混得风生水起。但到了九十年代末电脑和手机的普及,生意就没法做了。没有其他特长和资源的他,又只好跟着朋友搞点杂七杂八的投资,结果连本金都亏了。幸亏老家还有一套房,老婆儿子不至于露宿街头。
还有一个作死的,
90年代一直在三线城市一所重点中学当教师,据说某一年他的班级高考总分平均分排名全市前十,打破学校历史记录。然后各地名校纷纷抛来橄榄枝,邀请其加盟。然后他选择了一所开出薪酬最高的,来自广州的私立学校。后来学校经营状况不善,最开始几年学校还能如数兑现薪酬,后来就找各种理由克扣薪资甚至拖延薪资,现在,他和其他的老师们一起,苦逼地走在了维权的道路上。
还有广州某大报的资深记者,效力该报长达20年,个人声望也曾名赫一时。后来报社因经营不善“改版”,把“好线”都给了年轻人,而留给他的只有一些“清水衙门”式的边缘新闻线。自称“没饭吃了”的他,居然跑到报社门口静坐抗议,还用微博直播这一“盛景”,当时也惹得舆论一片哗然。
04
这些中年落魄的人,难道不是一时得志,曾经攀上过自己职业生涯的巅峰吗?然而,他们恰恰又是被某些能力以外的因素挫败。
对他们的遭遇,我只能唏嘘一句:人艰不拆。
原来,人到中年,能颤颤巍巍地护住自己的饭碗,一路平安顺延到退休,已经算是烧了高香的幸运了。被命运抛弃时,你的能力,你的技术,你的资源统统都敌不过一纸文件,一份裁员名单。
讽刺的是,年轻时高呼着“我有能力怕什么中年失业”、“我技术好一样可以干到老”的职场新锐们,根本不懂得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多半取决于运气、机遇和人脉,不确定因素远远多于确定性因素。
这些认为“努力”可以改变一切的职场菜鸟,也许会在十年后的某一天,自诩精英的自己,名字也被“光荣”地列入了“精编优岗”的名单之中。
这或许是在人工智能发展迅猛、人力逐渐过剩的大趋势下,大多数人都无法避免的中年劫数。
“你必须要么就非常非常努力,要么就非常非常聪明,你才能勉强过上一种平庸的生活。”——这句话出自于曾经的“少年作家”蒋方舟,曾经才华横溢、少年得志的蒋方舟,似乎也终于在她临近而立的年纪,突然感受到了即将呼啸而至的中年生活,是多么的悲凉和沉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