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一直是稀缺资源。然而自20世纪开始,信息变得膨胀,到如今已经是爆炸状态,只要打开手机、电脑、电视,就有源源不断的信息涌入,令人应接不暇。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平日刷手机,只要拿起来就无法放下,信息越刷越多,媒体、公众号、微博……生活里充斥着各类信息,直到完全塞满脑袋。
过于庞杂的信息会给人的精神世界带来严重的影响,令人茫然、焦虑、无所适从……
中世纪哲学家威廉·奥卡姆的“奥卡姆剃刀”,有助于精简人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1
“奥卡姆剃刀”本是拥护唯名论的威廉·奥卡姆反驳唯实论的思想武器。
近代哲学争论的主要派别是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而中世纪哲学的两大对立阵营是唯名论和唯实论。
“名”与“实”说的是共相与殊相。共相与殊相这两个概念有点类似于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共相,“共同”的存在,英文的词义是“普遍的”(universal),指一类成员共有的东西。很多抽象的特征,例如勇敢、美等等,就是共相。语言里很多的动词和形容词,都属于共相。
而殊相,则是“特殊”的存在(particular),是指部分的,有限的事物,而不是全部事物,是某一类或者某一种的单一个体,而殊相所共有的属性,是共相。例如,人是共相,而具体的张三、李四,则是殊相。
在西方哲学史上,柏拉图的“理念”可以说是最早的共相,在柏拉图那里,殊相因为分有了共相(理念)而存在。
唯实论和唯名论都承认共相和殊相的存在,争论的焦点在于,共相到底是独立存在的实体还是仅存在于思想之中呢?例如,人们都有“美”这个概念,那么到底有没有一个抽象的实体“美”存在呢?如果有,那这个实体的“美”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如果是无形的,人又是怎么认识到“美”的呢?
可以看出,两个派别争论的焦点其实是认识的问题。直到几百年之后,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让哲学转向研究人的认识,才结束了这种争论。
但结束方式不是解决了问题,而是以一个更基本的问题替代了这个问题。
笛卡尔表示,如果连人怎么认识世界都没搞清楚,争论有没有共相的实体,怎么认识共相,是不会有结果的。
但这不能说明二者的争论毫无意义,哲学就是由此发展的,而在争论中出现的一些思想,直到今天都具有启发意义。
2
唯实论认为,共相是独立于心灵的客观实在,在个体上体现出来。而唯名论则认为,共相只是一个通名,并非客观实在,只是一种语言约定的功能。
两派争论到后期,大多数都持有温和的观点,不完全否认另一方的存在。例如经院哲学集大成者托马斯·阿奎那,就是温和的唯识论,认为共相先于殊相,是一种普遍概念。而邓斯·司各脱则认为,殊相更重要,认识就源于感觉,殊相先于共相,先认识了殊相才能认识共相。
据传说威廉·奥卡姆当过司各脱的学生,受唯名论影响很深。
奥卡姆认为,殊相作为可感之物是独立的,共相只是人们设想出来的一种东西。
在奥卡姆那里,唯实论只是在具体的殊相之外在观念中再设置一个实体(共相),而共相本身既没有实际存在的本体,也没有对应的具体事物。唯实论承认共相,就是把这些抽象的观念实体化,由此假设出各种荒谬的概念,对此,奥卡姆主张,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这就是著名的奥卡姆剃刀。
按照奥卡姆剃刀的原则,“本质”“实体形式”这些都应该被抛弃,不必要的共相也不应存在,共相只在上帝造人的时候存在,而对于人来说,只具有关于殊相的知识就够了。
奥卡姆剃刀不只在哲学上影响很大,在经济学、管理学上都得以广泛运用,而对于普通人来说,在生活里运用奥卡姆剃刀也是大有裨益。
例如,对于身边庞杂的信息,新媒体公众号标题总是以《你不能不知道的XXX》,或者《你必须马上知道的XXX》来彰显阅读这篇文章的紧迫性,然而对于读者来说,里面的内容实际上更多是《你不需要知道的……》。
因为那些内容距离自己太遥远,像微博上的热搜名人,远得像看不见的星星,虽然耀眼,但对自己的生活毫无影响。还有那些增加心理负担和焦虑的文章,试问读完了这些“不可不知道”“必须掌握的”的文章之后,真的就“知道”了,“掌握”了吗?
那些所谓的“知道”和“掌握”,只是奥卡姆意义上的在自己精神里增设的“实体”,毫无意义。
3
大道至简。
我们总把自己的人生安排得很满,从早到晚上班加班忙不停,下班之后的时间也被开会、应酬填满。
的确,在舞台中央闪耀的感觉很好,享受聚光灯的热度,闪光灯的炫目。
然而时间久了,炫目的灯光也会把人烤焦,而忽略了自己内心真正需要的东西。
奥卡姆剃刀的明智之处在于,时刻提醒人们,哪些是真正需要的,哪些则是附加的。
例如在购物的时候,审视一下自己到底是需要这个东西本身(实际的实体),还是需要购买这个行为的刺激,或者这个东西背后的附加值(身份、快感、地位等等虚设的实体)?
经由奥卡姆剃刀剔除后剩下的问题,就是体察自己的情绪,聆听内心的声音:是什么让我焦虑、痛苦?为什么?又是什么让我激动、兴奋?我真正想要什么?
剔除这些,人回归了内心的婴儿状态。
老子在《道德经》里特别推崇婴儿,“专气致柔,能婴儿乎?”“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婴儿有怎样的特点呢?简单而单纯。
例如在一个盛大的宴会里,桌子上堆满了礼物,客厅里响着音乐,人们觥筹交错,三五成群聊着家常。
似乎一切都很好,在欢乐的气氛中,婴儿却狂哭不止。
解决的方式很简单,让婴儿远离人群,放到安静的房间,拉上窗帘。
对于婴儿来说,来宾、礼物、音乐、美食、灯光,一切都是负担,而只有宁静的睡眠才是它想要的。
每个人心里都保留着自己的婴儿状态,在精神世界充满了太多的东西的时候,总有种烦躁、喘不过气的感觉,这就是人内心的婴儿在呼唤:该剔除那些自己增设的东西,关灯休息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