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偷桃
题解:回忆少年时代的事情,往往是温馨而真切的。
《偷桃》便是《聊斋志异》中极为少数的回忆自我的故事记述。蒲松龄19岁时以县府道三第一考中秀才,那是1658年,《偷桃》中说的“童时赴郡试”,很有可能就在其时。

适值少年时期,我还未曾考中秀才,前去济南府赴郡试,恰逢春节。按照旧俗成例,立春前日,各行业商贾店铺,都要扎起五彩牌楼,敲锣打鼓,前往藩司衙门庆贺,俗称“演春”。我便跟随其中凑个热闹。
那天,游人如织,所到之处四周都好似围成一道道墙。只见衙门大堂上,四位官员身穿红色官袍,东西相对而坐。那时我年纪尚小,认不清也说不上他们到底是何官职,只觉得周围人声鼎沸,锣鼓喧天,简直震耳欲聋。忽然,有一个人带着一个披头散发的小孩,挑着担子径直走上前来,当即对着堂前跪下来,好像说了几句话,但实在是人声嘈杂,不知说了些什么。只见堂上众官仰合大笑,便有一个身穿青衣的人上前几步,大声下令道:“你有什么看家的戏法本事,就尽管使出来吧。”堂下跪着的那人答应一声,站起来问道:“请问官老爷,想要我演个什么戏法呢?”堂上官员们交头商议了几句,派出一个属吏下到台前,问他都擅长演变什么戏法。他回答说:“小人本事不大,却也学得一手小戏法,能凭空变出非本季节生长的作物来。”属吏原话回报堂上,不一会儿又走下堂来,喝令那人道:“那你就给诸位大人们变个桃子出来瞧瞧吧。”
戏法之人当即答应下来,只见他脱下外衣长袍,将其覆盖在随身带来的方形竹筐之上,并有意做出一副埋怨的样子,对着众人若有所思地说道:“老爷们实在是不明事理,值此天寒地冻,坚冰未消之时,叫我上哪里去找桃子呢?你说不找吧,老爷们要发脾气,这可怎么办呀?”他的儿子说道:“爹爹既然已经许诺,又怎好推辞得了呢?”戏法之人愁容满面地想了一会儿,说道:“我苦思良久,现在是冰天雪地的初春时节,在人间是万万找不到桃子的,看来只有天庭之上,那王母娘娘的蟠桃园中,一年四季春暖花开,花果树木四季开花结果从不凋谢。看来一定得上天去偷,如此才好。”他儿子接话道:”噗!上天?难道还能找着登天的台阶爬上去吗?“变法之人故作玄虚地回答说:”莫要担心,我有法术呢。“
于是打开竹筐,拿出一团绳索,看上去估计有几十丈长,麻利地理出绳子的一端,顺手望天上一扔,绳子立即悬在空中,就像是天上有什么东西可以挂住一般。没过多久,绳子越抛越高,渐渐直上云端,手里的绳子也已经到了另一端的绳头了。这时,戏法人招呼儿子说道:”孩子过来!我年老力衰,身子又笨重不灵,肯定是爬不上去的,还得辛苦你上去一趟,偷得几个桃子下来,给官老爷们瞧个新鲜。“说完,就把绳子牵引到孩子手中,自己仍旧拽住绳端,说道:”孩子,你顺着这根绳子往上爬,就能到天上王母娘娘的蟠桃园中去了。“孩子一边装出不情愿的样子抓住绳子,一边为难地埋怨道:“爹爹您也太糊涂!就这么一根细线似的绳子,叫我拉着它爬上万丈青天。倘若是爬到中间绳子断了,您可到哪里去找到我的尸骨呀?”戏法人就好似无可奈何,对儿子拍抚哄劝地说:“我已经失口答应了,悔之晚矣,只好劳烦你上去一趟。我儿不必叫苦,要是能偷得哪怕一两个桃子回来,老爷们一定会有百金赏赐,到时候我就给你娶个漂亮媳妇。”孩子听爹爹如此说,无奈之下抓住绳子,盘旋着手脚并用,爬了上去。众人眼见他手挪动,脚跟随,就好比那蜘蛛在蛛丝上灵活攀行,渐渐地越爬越高,直至没入云霄,不见人影。
地上众人抬头眼见孩子消失在云端,许久没有动静,正在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之际,天上忽然落下来一个桃子,竟有碗口粗大。戏法之人十分高兴,捧着它献到公堂之上。堂上众官老爷传看良久,也不知它是真是假。此时人群中却突发哄响,只见耸入云端的绳子突然坠落到了地上,盘作一团。戏法之人惊骇大叫:“危险了!定是上面有人将我绳子割断了,我的儿这下可靠什么下得地来呀?”又过了一会儿,一个东西从天上掉落下来,仔细一看,确是他孩子的头颅。众人大惊,只见那人抱着那头颅大哭道:“一定是我儿偷桃时被那值守桃园的神仙发现了,这下我儿你可完了呀!”又过了一会儿,一只脚也掉了下来,接着,四肢、躯干等纷纷掉落,四散一地,之后就再也没什么东西可掉了。戏法之人悲痛万分,他把肢体逐一捡起在竹筐里整齐放好,盖上盖子,重新覆盖好他自己的那件外衣长袍,说道:“小人我唯此独儿,每日随我走南闯北,现在听从了老爷们的指令前去偷桃,没想到死得如此凄惨!我得把他背回家去掩埋安葬好。”于是他上到堂前,跪下说道:“为了桃子的缘故,害了我儿!请老爷们可怜小人,资助我些许安葬费用,我来时一定结草衔环报答各位老爷。”堂上坐着的几位官员惊恐万分,纷纷拿出赏银交付于他。戏法之人接过赏钱,装好之后缠在腰间,然后拍了拍竹筐,说道:“八八儿,再不快出来答谢老爷们的赏赐,更待何时?”登时,一个头发蓬乱的孩子用头顶开竹筐盖子爬了出来,朝着北面大堂上众老爷叩起头来——却正是戏法之人的儿子无误。
因为此戏法之人法术奇异,所以至今我对此事还记忆犹新。后来听人说白莲教也能如此大变戏法,心想那父子俩会不会就是白莲教的后代呢?
十四、种梨
题解:本篇故事取材源自于干宝的《搜神记》:“吴时有徐光者,尝行术于市里,从人乞瓜,其主勿与。便从所瓣,杖地种之。俄而瓜生,蔓延,生花,成实,乃取食之,因赐观者。鬻者返视所出卖,皆亡耗矣。”明代冯梦龙的《古今谭概》也有相同的记载。

话说有个乡人,一日来到市集上卖梨,香甜可口,但价格昂贵。有一个道士头戴破巾,身穿烂袄,在卖梨车前讨个梨吃。乡人大声呵斥,道士也不走开。乡人恼怒地叫骂起来。道士却说:“这一车足有千百个犁,老道我只要其中一个,对你来说也没什么大的损失,你又何必大动肝火呢?”旁边看热闹的有人出来相劝,叫那乡人何不挑拣一个稍坏一点的梨,打发老道了事。乡人却坚决不肯。
旁边店铺里的伙计看到这边吵得如此不可开交,便自己掏钱买了一个梨,送给道士。道士躬身行礼谢过之后,对众人说道:“出家修行之人,从不懂得吝啬。我有好梨,马上拿出来请大家一起吃个痛快。”有人嘲讽地说道:“你既然有梨,为何还讨要别人的,而不吃自己的呢?”道士回道:“我自己没有,却是需要这个梨核做个种子。”于是手捧梨子大口地吃了起来。道士吃完梨,就见他把梨核放在手心,解下肩上背着的铁铲,当即在地上刨了个坑,深有数寸,把梨核放进坑里,又盖上松土,当街向众人说必须要用热水浇灌。其中有个好事的人,立即跑到街边店里要来一壶滚烫的开水,道士接过就往坑里倒了下去。众目睽睽之下,只见一株梨树新芽破土而出,渐渐长大,一会儿便长成了枝繁叶茂的梨树。继而开花、结果,满树都是又大又甜的香梨。道士攀爬上树,摘下许多梨子,分给围观众人一起吃了起来,不一会儿便把梨子吃了个精光。随后,道士又用他自己带着的那把铁铲去砍伐梨树,“叮叮当当”地砍了很久方才砍断,道士就这样连枝带叶把梨树扛在肩上,从容镇定地走了。
其时,那个乡人也一直混杂在围观人群之中,瞧着道士变戏法似的种梨,一直只顾着伸长脖子,瞪着两眼瞧热闹,竟然把卖梨的事给忘了个干净。等道士走开以后,才想起来看看他的梨车,只见车上已经空空如也,梨子一个也不剩了。这才恍然大悟,刚才道士所分吃的梨子,分明都是从自己车上取走的。再仔细察看车子,其中一个车把也没有了,新砍的痕迹非常明显。他又气又恨,急忙顺着道士走的路追了上去。转过一个街角,只见那个砍断的车把被他仍在了墙根下,乡人这才知道砍断的梨树枝干,就是他的这个车把。道士却已经消失的踪影全无,满市集的人哄然大笑,只是又多了一个茶余饭后的可笑故事而已。
蒲松龄先生说:乡人昏头昏脑,憨呆可笑,被市集的人们嘲弄,也是有原因的。时常看到那些在乡里被称为土财主的人,一有好友开口向他借点粮食就满脸嫌恶,心中算计着说:“这可是好几天的花费开销呀。”有人劝他救济一下身处危难的人,或者给孤独无依之人施舍一些饭菜,便又会愤愤不平,计较着说:“这可够五人、十人的口粮呀。”甚至在父子兄弟之间,也要计较着争之毫厘。但是等到这种人嫖娼赌博迷了心窍,就会挥金如土、毫不吝惜;犯了罪案刀斧临头,就会立即破财赎命,唯恐不及。诸如此类的人,真是说也说不完啊!一个卖梨的乡人愚鲁一点,糊涂一些,又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不知后话有何奇谭怪事,且听下回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