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

作者: 美遇生活美学 | 来源:发表于2018-11-04 22:27 被阅读123次

文/美遇生活美学

《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

在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我们都会发现很多现象。

比如说:

为什么有的人总是磕磕碰碰想实现的目标总是达不成?

为什么有的人会常常和人沟通不畅?

为什么有的人遇到问题总是不能顺利解决?

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发生了这些问题?我们又该如何解决呢?

古希腊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

所以,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通过这些现象来看清事物的本质,避免陷入思维定式,有效训练自己的深度思考能力,才能直击问题本质做到真正的解决问题,否则只能治标不治本。本书介绍的深度思考法源自麻省理工斯隆商学院的明星课程—“系统动力学”,深入浅出地教我们打破思维定式,直击问题本质,解决商务难题。

那么,“系统动力学”是什么呢?

它其实是研究人类社会问题背后的模型和动力机制。所有社会现象之所以形成,是因为背后有一个动力系统。

你可以想象把一个机器拆开,它会有很多零件组成,而且零件之间还会彼此链接,一个齿轮转,另一个也会跟着转,这就是这个机器背后的系统。

麻省理工“系统动力学”这门课就是试图把人类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像这样拆机器一样拆开来,透过迷惑人的复杂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这样的思考方法就被作者叫做“深度思考法”。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又有哪些常见的错误思维定式呢?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下。

1、因果倒置

没有理清楚一个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反而拿着现象当做问题的原因。

《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

比如“A产品销量不佳---必须想办法卖掉”,这种就是单纯的拿现象当原因,没去思考为什么出现这个现象,可能真实的原因是A产品的市场已经饱和了,必须开发出替代产品才是好的选择。

2、满足于普通解

当我们遇到不得不解决的问题时,只是想出来一个最普遍的解决方案。

比如“长胖了---减少食物摄入、锻炼”,这种普遍的方案对问题的解决,并没有太多帮助,自己可能也知道要少吃,去锻炼,但是只能起到三分钟热度,没法长久坚持。更合适的其实是每天要注意控制摄入的卡路里、每天用体重计监控自己的体重变化等这些具体的措施。

3、依赖框架

可能有些人思考问题时,会借鉴或套用一些科学的思考框架。比如,商业上常用的SWOT模型,这其实是很不错的学习方式。

4、范围适应

这种思维定式常见于我们对一些日常事务的判断,会拘泥于大众化的认识造成的。

比如“他太爱较真了---因为他是理科生嘛”,这个判断就犯了范围适应的问题,只是一味的随大流的认为理科生都是爱较真,并没有通过思考得出自己的判断。

5、思考止于关键词

一味的使用一些看起来高度概括的关键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会让自己有感觉已经很明白的错觉,进而停止了深度思考。

6、执着于初步假设

这是能够进行假设思考的人才会有的思维定式。

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时,往往会先对其发生的原因进行假设,然后再去收集信息论证结果,但当我们得出的事实与当初的假设违背时,要做的是调整当初的假设,而不是重新收集事实去迎合当初的假设。

7、忘却初衷的思考

我们会在收集证理信息时,不知不觉的把收集信息当做目的,反而忘记了为什么要收集信息;又或者太沉迷于分析一件事情,为了分析而分析,将当初分析的目的抛在了脑后。所以,我们在做事的过程中,要一直记住我们的目的,才不会跑偏。

8、偏重过程

这种思维定式的常见表现就是把“执行过程”当做问题的思考答案。

比如你上司问你“最近那个新产品有没什么开拓市场的突破口?”,如果你回复他是“我这周会收集一下相关的用户问卷,下周做一个汇报”,这就是用执行过程代替了思考。

9、失去独立思维

这种思维定式最常见于对话中:比如你发表“A产品最近很畅销,全新的设计确实很有用”,这时你上司说“不是这个原因,是因为竞争对手的产品已经失去了市场”,这时你附和“哦哦,那我们的B产品最近应该也会销售的不错”,不知不觉中,自己的思考就被别人带入了他的思考框架中,自己就失去了独立的思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hcraftx.html